红网时刻郴州5月9日讯(通讯员 许文 李慧敏)近日,作者来到桂阳县舂陵江镇陶源村柏贵陶业有限公司的陶瓷生产车间,只见公司1000余平方米的厂房内,工人们正在紧张有序地忙着赶制订单,一派忙碌的生产场景。
近日,作者来到桂阳县舂陵江镇陶源村柏贵陶业有限公司的陶瓷生产车间。
“我在这里上班每个月能拿到四千块钱工资。”工人刘丙贵笑道,他今年55岁,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妻子和母亲常年有病需要治疗,三个孩子还在上学。以前,全家靠他一人种植的三亩稻谷和亲戚的帮扶度日,自从村里响应桂阳县的“扶贫车间”政策办了陶瓷厂,他便从农民变为了一名工人,每个月都有了固定的收入。
自从村里响应桂阳县的“扶贫车间”政策办了陶瓷厂,刘丙贵便从农民变为了一名工人。
家门口建立的“扶贫车间”让跟刘丙贵一样的贫困户,不用出村就能轻松实现就业。李水平是陶瓷厂烧窑线上的工作人员,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户,在陶瓷厂里工作了六年,每个工种都做过。因为勤劳肯干,他现在已经是厂里的管理人员,日子越过越好,去年成功摘掉了贫困户帽子。
“在家门口就能上班,不仅可以学习技能还能挣钱,我觉得非常好!我会努力学好技术,让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好。”李水平高兴地说道。
这样的“扶贫车间”桂阳的农村还有很多。在陶源村隔壁的黄土村,村民张林以前一直在广东务工,因为父母年纪大了,妻子也有了身孕,今年便辞去了外地的工作,和妻子一起在家乡的陶瓷厂里工作。夫妻二人分工合作,不一会就能把一个陶瓷罐胚型压好。“在家门口做事,收入稳定有保障,还能照顾家庭。”张林告诉记者,他和妻子每天能做160个左右,按一个2元计算,他们每个月有8000余元收入。
这些村民能从贫困户变身成“上班族”,得益于桂阳县今年来始终坚持的“造血式”扶贫。
这些村民能从贫困户变身成“上班族”,得益于桂阳县今年来始终坚持的“造血式”扶贫。桂阳县采用“企业+扶贫车间+贫困户”模式,通过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进乡入村,开设“扶贫车间”,让贫困户在家门口就近就地就业,实现赚钱顾家两不误,不仅解决了企业缺乏劳动力的问题,也激发了贫困群众发家致富的内生动力。
来源:红网
作者:许文 李慧敏
编辑:姜姿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