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70年来,边城的村、镇因为交通的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12年3月31日,吉茶高速贯通了花垣县,给边城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红网时刻通讯员张云龙 湘西报道
大山脚下一根钢缆横跨清水江面,“哒、哒、哒”廖宗明老伯熟练地用一只凹口的短木棒,搭在钢缆上一拉一拉,乌篷船缓缓驶向对岸。
船上灯笼随风飘摆,两岸吊脚楼的倒影随着船儿破开水面的波纹散去。
这里就是沈从文笔下、有着一脚跨三省之称的首批中国特色小镇——湖南省湘西自治州花垣县边城镇。
新中国成立70年来,边城的村、镇因为交通的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廖老与拉拉渡
拉拉渡口,71岁的廖老还在忙碌着,拉了三四十年渡的他,对这份工作再熟悉不过了。
仅两三分钟,渡船已抵达对岸洪安渡口,趁着空闲廖老点卷起烟草来。
烟还没卷完岸边又有三四个游客等着渡船,廖老又开始下一轮的拉渡。
“你这船起码可以载20多个人吧,怎么不等人多一点再渡。”“这里头不是乡邻就是游客,他们都赶时间,我多拉两趟就行了。”廖老可能不曾想到在多数的游客心中,多想他的渡船慢一些,好多拍几张照片,多享受下清水江上如画的景色。
事实上,地处湖南的边城镇与重庆洪安之间早已架桥连通,然而不少人已经习惯或者说是享受拉拉渡的方式过河。
“拉拉渡,你拉他渡,不拉不渡,越拉越渡,越渡越忙”,闲停下来廖老在船舱的火炉边烤起火来。
“以前没这么忙,家在旁边,没事的时候还可以到家里坐着,要过渡的喊几声我便下来拉渡。高速开通后就越来越忙,现在得守着渡船才行。”据廖老介绍以前这里只有他一个人拉渡,只有有事的时候喊别人拉下,现在已经有黎老一起轮班了。
每逢节假日渡忙时,政府部门还会临时喊一个人发放救生衣和换着拉渡,最多的时候一天可渡两千多人。
渡口由政府部门管,实行以渡养渡政策,廖老他们的待遇也好了不少。
生活一天天简单的重复,年过古稀之年的廖老却越发的有精神。也许同廖老讲的一样:“拉渡已经是我生活的一部分了,与前辈相比我却不要为找接替我的人而发愁,还有什么不满足的。”
忙碌的拉拉渡成为边城镇快速发展的缩影。2012年3月31日,吉茶高速贯通了花垣县,大道奔行,7年来给边城的村、镇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吉茶高速。
吉茶高速公路的贯通,真正意义上把沈从文笔中美丽而神秘的边城镇拉入更多人的视野中,也给这小镇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
独具特色边城小镇,吸引着来自各地的游客。近年来,每到3至5月,镇上一大群背着画板写生的美术生成为边城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一年一度端午节,三地数支龙舟队会在这里赛龙舟,赛完龙舟后还有的边城特有水上抢鸭子,江面、江岸人声鼎沸,好不热闹;还有苗族人特有的赶秋节,打猴儿鼓,坐八人秋千,唱苗歌,上刀山,让人目不暇接。
据统计,2018年花垣县累计接待游客322.5万人次,同比增长7.44%,实现旅游收入12.43亿元,同比增长24.17%。边城镇以旅游业为发展引擎,餐饮、住宿等服务行业得到飞速的发展。
如今的边城镇,拉拉渡边处处是渡船,清水江岸到处是酒楼饭馆。三地物资集散的贸易市场“边边场”,得到极大的扩充。
李知行与南太村
距边城镇近10公里的山坡上有着一个“边城之极”之称的村落——南太村,这里平均海拔超过800米,又被称为鸾太村、难抬村。
土语中“要吃鸾太饭,要背药罐罐”说就是南太村,意思是说路太难走,去南太人家吃顿饭,爬坡得爬出病来,得背个药罐才行。
南太村,森林面积达87%,共11个小组,5个自然寨,1387人,均为苗族。没通路之前,去趟镇上得好几个小时。
硬化公路通到村后,开车从边城盘山而行,仅半个小时车程。
2012年之前前,南太村还是花垣县出了名的贫困村,如今又修了高速公路,南太却一步步成了脱贫致富的明星村,走上发展的“高速”期。
2018年12月27日14时许,黑土麦田创客李知行同村民上完最后一袋南太生态大米,忙碌半天的他终于能歇会儿了。
前一天接到张家界一客户的1000斤大米的订单,为了能在大雪来临前将大米送达,着实让他们忙活一阵。
联系村民打谷子,精选大米包装,雇车子。200包5斤装的大米,装了满满一皮卡,14:15车子从南太村出发,经吉茶高速、张花高速,当天18点半不到就将大米送达,为村民创收5500元。
替村民卖掉米的李知行丝毫不掩饰喜悦之情,比自己挣了钱还要开心。南太生态大米是2016年8月黑土麦田走进南太村后,创客们同村民结合实际,采用有机种植,打造出南太的第一个产品。有机大米可买到5.5元一斤,比普通大米要贵上一倍多。
到2018年底,南太村生态水稻种植面积扩大到近20亩,两年多共卖出生态大米2万多斤,创收13万元。
年初,高山上的雪化得慢,为了把村里的番茄酱订货尽早邮寄出去,一大早李知行带着包装好的产品,踩着残雪步行前往镇上。
方寸短头发,冻得发红的鼻子,留有少许胡子,米黄色的棉衣,除了身体略显单薄,眼前的李知行和农家小伙没有太大的区别。
而实际上他是来自800多公里外的大城市成都,更是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的研究生。
毕业后的他加入黑土麦田,2018年4月来到南太村,而像这样的高材生南太村还有3个。“这里有的不仅是贫穷与落后,更有着属于她自己的稀缺--美丽的环境以及特色的物产。”李知行讲述着自己对南太村的理解。
在创客与村民的努力下,如今的南太村一方面被打造成是志愿者服务点,每年接待来自国内外大学的志愿者以及夏令营团体;另一方面创造出自己的特色产品:南太生态大米、南太番茄酱、南太竹笋,并已申请商标,为南太村创收增收。
“城市是一种选择,扎根农村也是一种选择,在这里我找到了自己的价值,感谢父母的理解与支持。”谈到未来,李知行感慨地说。
村民与蓝靛合作社
“要致富先修路”,南太村支书吴光勇总结近两年村里迅速发展。“没通高速前,村里富余的劳动力没事情做,不是打牌就是睡觉,通了高速后外出打工的,在村做产业的大家都有事情忙,村里还来了高材生,大家都走上了致富路。”2016年11月10日,在19户社员的支持下,花垣县蓝靛水稻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注册并成立。依托南太村里三大特色产品,2018年合作社实现约40万元的销售额,60位村民直接收益超过20万元,社员增加至96户,其中35户原为贫困户。
石奶奶。
年过8旬的石奶奶,是合作社的一员。不要看她上了年纪,丝毫不妨碍她为合作社做贡献。收番茄的季节,天蒙蒙亮,她就背着竹篓,步履蹒跚地走过羊肠小路,来到了她的番茄地。小心而熟练地摘下这些小果子,再背着满满一背篓小番茄来到村中央的番茄酱制作工坊。这些小番茄将在接受合作社严格的验收后用于制作番茄酱。过去的2个番茄季里,石奶奶为合作社提供了700余斤小番茄,累计增收2000余元。收入不算特别多,但对于空心村的留守老人来说,也可补贴不少家用。
合作社里吴同安是村里地道的农民,家里有两个孩子读书,今年在合作社和创客们帮助下弄起了民宿。2018年7至8月乐土夏令营签约蓝靛合作社,来自全国各地30多名学生在南太参加4期共2个月的公益夏令营。古色古香的苗家木式建筑,原汁原味乡村生活,给学生们带来了便利和快乐的同时,也给他带来不菲的收入,两月收入近5万元。
晚饭后的廖老靠在家门口,悠闲的抽着自己卷的烟,看着边城的灯红酒绿;高山上李知行伏在案前,整理着一年的工作资料;合作社里几个村民围着火坑,畅想着来年的茶山生产计划。眼前的农村公路格外敞亮,不远处盘沿的高速公路车流昼夜不息,互通着边城与外面的稀缺,静静地听着边城里的故事。
来源:红网
作者:张云龙
编辑:李海波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