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探洞:穿越一部浩瀚的“百科全书”

来源:红网 作者:唐兵兵 编辑:李丽 2019-05-12 10:54:15
时刻新闻
—分享—

版权所有

先锋组组长末路进入云龙洞竖井。图/潇湘晨报 唐兵兵

版权所有

云龙洞竖井内景。图/潇湘晨报 杨翌斌

版权所有

5月1日,湘西洞穴探险队进入八面山凉风洞,来自永州的探险队员小鹿被凉风洞“大会堂”吸引。 图/潇湘晨报 杨翌斌

八面山上,燕子洞最有名,三千土匪曾经占据燕子洞,并与剿匪的解放军长期拉锯。所以,燕子洞在节假日里游人如织,因为,燕子洞会讲关于战争的故事。其实,洞穴所能讲的故事,远比那场战争宽广、久远。五一假期,湖湘地理跟随湘西洞穴探险队,在八面山探洞。洞穴就是一部浩瀚的百科全书,历史学、植物学、地质学,无所不包,你甚至还要学会鉴别一副骸骨。我们抚摸一块苔藓虫化石,仿佛捧起几亿年前的海浪,我们在一个发黑的熬硝池前发呆,土家人的历史就在身旁。这个黑暗世界,值得我们用好奇的眼光仔细打量。

探索八面山的沧海桑田,感受时间的力量

八面山,因为有八个面而得名,横亘在湖南与重庆之间,南北长约50公里,宽10余公里,最窄地区仅3公里,像一条两头尖尖的船。平均海拔1200余米,最高峰1414.5米,称得上是一艘巨轮,八面悬崖峭立,台地之上却是高山草场。我们的营地在天堂村,风景十分秀丽,多长满青草的小山丘,身居其间,很难想象自己处于岩溶台地之上。

游客多来八面山体验高山草场的豪迈,但是溶洞、阴河、绝壁、天坑、天斩、天桥、石林才是八面山更为真实的样子,它们静默无言,它们的故事却要从数亿年前讲起。彼时此处还是一片汪洋,大量海洋生物的钙质骨骼以及其他碳酸盐类物质不断沉积,形成厚达10千米的碳酸盐岩地层。沧海桑田,汪洋成陆,碳酸盐岩从海底抬升为陆地,湘西多降雨,水中的二氧化碳与碳酸盐发生化学反应,碳酸盐被溶解并随着流水流走,塑造了溶洞、天坑,也锻造了石林、天桥、天堑的独特景观,这是八面山的沧海桑田。

在这样的地方探洞,最能体验到时间的力量。

珊瑚、腕足化石,见证一场生物大灭绝

探洞最大的乐趣或许在于,你不知道你将遇见什么,就像我们在云龙洞中意外遇见化石一样。在一处竖井,湘西洞穴探险队发现了诸多珊瑚、腕足、头足化石,如果单独看,只能说明这里曾经是海洋,生活着无数的海洋生物。而结合三叠纪地层,我们就会发现,它们曾经遭遇了一场灭顶之灾。

这次生物灭绝,是著名的“二叠纪灭绝”,地史称为“第三次生物灭绝”。它导致地球上96%的生物,其中包括90%的海洋生物和70%的陆地脊椎动物。关于这次事件的起因众说纷纭,有人认为二叠纪大陆漂移成了盘古大陆,是地质活动和气候变化导致生物灭绝;有人认为是陨石撞击导致生物灭绝,这种说法的证据是,四川广元、重庆、浙江长兴二叠/三叠界线中有陨石撞击造成的铱异常,较界限上下岩层中含量高出约10到20倍;还有人认为是缺氧,其证据是二叠纪地层中发现大量富含有机质的页岩,有机物不能有效分解,证明当时的海洋已经严重缺氧。原因难以考证,但是湖南省上二叠统地层中的珊瑚、腕足、头足在下三叠统地层中都没有了,而出现了新的化石菊石类和瓣鳃类,说明这次生物灭绝在湖南省确实存在过。

湘西山洞中是否藏着远古人类的秘密?

在八面山的洞穴里,其实不难寻见人类的遗迹,甚至时间并不久远。在解放前,湘西还有不少人住在洞里。而熬硝更是土家族人曾经兴盛一时的产业,历史悠久,在明清时,土司就开始让百姓在洞中熬硝,甚至私造铜钱,洞穴是土家族人避难、谋生之所。湘西洞穴探险队,就不止一次在洞穴中发现熬硝池。而在战乱时,逃避战乱的百姓,占山为王的土匪,都格外钟爱远离尘世的洞穴,他们在此生活,留下遗迹,最终成为洞穴故事的一个部分。

湖湘地理的地质顾问童潜明一直坚信,湘西的山洞中一定藏着远古人类的秘密,“湖北有,与它交界的湘西,也一定有的”。

撰文/潇湘晨报记者 唐兵兵

来源:红网

作者:唐兵兵

编辑:李丽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rednet.cn/content/2019/05/12/5508040.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