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洪江市托口镇石桥村范木坳组,有一个被村里人称为“女愚公”的古稀老人,她用自己多年义务修路的善举感动了邻里乡间,在当地传为佳话,她的名字叫孙永秋。
这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老人,近日,笔者见到孙永秋时,她手中正握着锄头在修路。1949年出生的她,现在已年近七旬。岁月在她的脸上刻满了皱纹,她的嘴角却洋溢着微笑,目光慈祥而温和。当问她这么多年为什么要坚持义务修路时,她说:“要想富,先修路,村里面的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我们这些留在家里的老家伙们要把大家进进出出的路给修好补好,年轻人才愿意回来,回家的路也更安全!”
质朴的语言,不懈的行动,十几年如一日的坚持,在孙永秋的身上,体现了一种“愚公移山”的精神,让人钦佩和感动。2014年孙永秋被评为洪江市首届助人为乐道德模范。
挺身而出做“愚公”
十多年前,孙永秋所在的村子交通不方便,一个个远去打工的年轻人逢年过节都不愿回来,这让孙大妈很是摇头叹气。她想,这都是因为家乡太穷了、太闭塞了,如果想办法把路修好,情况是不是会好很多呢?思来想去,孙永秋发动几个身板硬朗的老人准备新修从村子至会同县宝田村的公路。当听到全部要靠肩挑手提来修路时,其他人都犯了难,这少说也有十几里,这样修下去得修到什么时候啊!可孙大妈不这么想,她认为肩挑手提也没什么,只要坚持下去,总有一天能修好。
就在其他人打退堂鼓或持怀疑观望的态度时,孙永秋心意已决,说干就干。只要不是农忙时间,她都会早早地出门修路,风雨无阻,时常一干就是一天,直到晚上才回家。村民见到孙大妈如此执着,都说她疯了,或认定她坚持不了多久,迟早会放弃。可谁也没想到,几年以后,这条路竟然真的被孙大妈修好了。从此,乡邻们都对她刮目相看,也是从那时起,大伙都称呼她为“愚公孙大妈”。听着大伙的称呼,孙大妈心里暖暖的,曾经的风吹雨打似乎都忘记了,心里对修路更加情有独钟了,毅然把本村及周边村子的公路都承包下来进行义务维修,不管日晒雨淋,从没有间断过。
伤病窘迫仍坚持
2013年5月的一天,孙永秋像往常一样出门修整护坡,在砍护坡上的茅草时,不小心从护坡上摔了下来,经医院诊断,摔断了三根肋骨,多处擦伤,医药费花了3000多元。
住院一个星期,孙永秋就跟医生说:“我已经好很多了,让我回家修养吧!”其实她是觉得住医院花费太大了,她宁愿把钱攒起来用在修路上。医生在孙永秋的坚持下答应了她,但叮嘱一定要卧床休息,千万不可干重活。8月1日,出院没到三个月,伤势还没有痊愈的孙永秋竟又带着工具出现在裕农村道上。干不了重活,担不了担子,她就搬着板凳出门,坐在路两旁除除杂草,填填坑凼。
修路不仅需要出劳力,还需要花钱。孙永秋一家属贫困户,靠务农或打零工维持生计,家里经济捉襟见肘。她的孙子得了肺结核病,光医疗费就花了3万多元,现在还一直需要用药治疗。为了给孙子治病,家里已经负债累累。但为了修路,孙永秋还是东拼西凑拿出钱来添置锄头、背篓、镰刀、小翻斗车等工具,这更加重了家庭的经济负担,但她依然无怨无悔。如果在家里找不到她,她儿子准说:“她啊,又出去修路啦!”
无私奉献写大爱
孙大妈义务修路不求回报的事迹渐渐在乡间传开了,越来越多的人被她无私奉献、助人为乐的精神感动,好些个老人们都主动参与到义务修路中来,其中有8人一直和孙大妈坚持到今天。
“原来我还担心我这身子越来越不如以前了,等我修不动了,这路怎么办,现在看来不用担心了,有这么多人也来修路了。”看着修路的队伍越来越壮大,孙永秋感到非常欣慰。
老人们修路、护路,没有挖机、推土车等现代修路工具。他们自己凑钱,购买锄头、镰刀、背篓、小翻斗车等原始工具,一锄一锄地挖、一担一担地运,修修停停,非常辛苦。往往一条村级公路需要花费一两年的时间来修护,但只要不是农忙时期,大家总会看到他们在路上,或修补路基、或填埋坑凼、或割除杂草。而这,成了石桥村一道美丽的风景。
正是在孙永秋的带领和精神感召之下,经过大家一天一天日积月累的艰辛和忙碌,才有了条条村道的平整畅通,过往的司机也不会被路两旁的杂草遮挡视线,行车安全也更有保障。村里人也得了不少实惠,本地的农产品可以运出去卖了,在外打工的年轻人也愿意回到家来。
古语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孙永秋做的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坚持义务修路,却不是常人能够做到的。她靠着“愚公移山”般的坚持执着精神,默默无闻,无私奉献,谱写了大写的爱心,感动和感染了身边的每一个人,得到了全村一致的褒奖和赞誉,她的善举也就像她精心修护的公路一样一直延续了下来。
来源:怀化市文明办
作者:怀化市文明办
编辑:王璐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