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记者 陈彦兵 通讯员朱孝荣长沙报道
这是湖南最大的棚改小区,也是高起点、高标准建设的小区。这是社区治理体系建设的样板小区,来自资兴市5大企业2万多矿工等,慢慢融为一体,变成“一家亲”,这需要极高的社区治理能力。
而这个由棚改后成立才3年的社区,创下了众多业绩:全国、湖南省“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湖南省‘十大平安社区’创建示范单位”“湖南省和谐社区建设示范社区”“湖南省民主法治示范社区”“2015-2018年湖南省三年禁毒大行动先进集体”“郴州市同心社区”“郴州市文明社区”等,并被列入以棚户区改造社区治理体系建设为主题的全省城乡社区治理创新实验区。这里是资兴市唐洞街道民生南路社区。
棚改圆了“安居梦”
资兴市是全国有名的产煤区,拥有完整的煤矿工业体系,曾经为扭转国家北煤南运的格局作出过巨大贡献。但是,随着煤矿资源的枯竭和体制的转轨,大量煤矿职工下岗失业,长期生活在棚户区中。
“很多棚户区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建成的简易棚房,房屋面积窄小、破损陈旧,且生活设施极不配套。”资兴市委书记黄峥嵘介绍,为让当年的矿工们享受改革发展成果,资兴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城区拿出最好的地块,于2012年启动惠及数万煤矿居民的棚改工程,并举全市之力,保障项目建设的顺利实施。
资兴市按照“高标准配置、高质量建设、高要求管理、创全省一流”的要求,推进原宇字、唐洞、白马江、鲤鱼江煤矿以及资兴市园艺场的棚户区改造项目,用3年多时间完成了建设。同时,小区内管网全部下地、路面沥青铺设、花草树木相间,布局合理,环境优美,功能设施配套齐全,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矿工新城”。
为完善棚改项目周边的配套建设,资兴市建设了自外贸公司、沿郴三铁路直连环城北路的民生路、竹园路、朝门路、建材路、大全路、兴宁路、晋宁路东段七条道路,总长7.7公里,极大方便了棚改小区居民的生活出行。
此外,资兴还实施市三完小改扩建工程和投资2000万元建设幼儿园,满足煤矿棚改居民入住后子女的求学需求。改造了周边的青鲁湖公园,建设了5.4公顷的康家塘游园。改造后的青鲁湖公园,居民活动中心、矿工文化广场、荷塘月色区、湖滨游赏区等配套齐全,是一个融矿山文化、人文景观、健身休闲、娱乐配套设施于一体的多功能城市生态新型综合体。
从棚居到宜居,棚户区居民终于实现了安居梦。
万人融合“一家亲”
原宇字、唐洞煤矿等棚改完成后,共安置4200多户2.1万多人。这2万多人来自5个不同的棚户区,老年人和留守儿童多、困难居民多,矛盾纠纷和遗留问题多。让不同单位居民尽快融入城市社区管理,使不同棚户区居民聚居后形成合心合力的良好氛围,是个不小的挑战。
为完善社区治理体系,资兴市民政局积极向上级民政部门争取全省城乡社区治理创新实验区项目。项目落地后,资兴市委副书记、市长罗成辉及时召集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现场办公,要求各部门通力合作,坚持以基层党组织建设为引领,全方位做好社区的建设、管理、服务工作,尽快实现5个不同棚户区居民的大融合。
“在市委、市政府的重视支持下,在民政等部门的指导下,我们努力打造安民、助民、乐民、便民‘四民’社区。”民生南路社区党委书记、主任何小安说,他们积极探索社区管理创新,着力提升社区服务能力。
在安民方面,他们建立了社区警务室、综治网格站、物业保安队、微型消防站等;组建了社区干部、社区民警、支部书记、物业保安、党员志愿者共同参与的治安巡逻队,开展“我为大家巡一夜,大家为我巡一年”巡防活动,增强居民安全感。社区利用便民服务大厅、社会组织孵化基地、慈善超市等平台,开展了居家养老服务、留守老人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四点半学校、困难走访等助民活动。
乐民、便民等,都是以人民为中心,全方位服务好社区居民,让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的2万多棚户区居民凝成了“一家亲”。
宜居宜业“幸福满”
“搬出了棚户区、住上了新楼房”,这是民生南路社区所有居民心里的感慨。“以前房子小,光线暗,四五口人挤在不到40平方米的一层棚房里。”社区居民伍贤姣是原宇字煤矿工人,当时居住的棚户区不仅生活设施严重不配套,且上百户合用一个公共旱厕,自来水要经过二次加压到山顶水池,再每天集中供放1小时到户,每天下午6点后就没有客车开往城区了,生活极不方便,“做梦都没想到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
行走在民生南路社区里,一栋栋楼房鳞次栉比,小区内道路纵横宽阔,银杏树高低掩映,一个个小游园里花草鲜艳。正在社区散步的居民谢太平开心地说:“现在的房子宽敞多了,小区配套也很好,日子过得很舒坦。”从低矮的棚户区到现代化的小区,谢太平一家十分满意,他话语间流露出满满的幸福感。
宜居宜业,民之所盼。当初破产改制的几大煤矿区工人,目前都实现了改制就业或再就业。“我们小区离资兴江北工业园只有几公里路,且城市里的超市、饭店等,都给小区居民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何小安说,很多居民还通过租小区的门面,自主创业,目前开的门店已达100多家。
社区居民刘新林今年50多岁,是原煤矿下岗职工,他通过租赁门面,销售服饰,当起了个体户,腰包越来越鼓了。他感慨地说:“从煤矿山区到城区、从棚房到楼房、从下岗到再创业,都是受益于党的好政策。国家没有忘记我们煤矿工人!”
来源:红网
作者:陈彦兵
编辑:曾婉阳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