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印象株洲 满满一波回忆杀撩起记忆

来源:红网 编辑:胡芳zz 2019-05-27 09:38:50
时刻新闻
—分享—

红网时刻记者 苏莉雅 整理报道

谈到株洲,工业、火车头、造飞机、建设路、徐家桥……这些词总会高频出现。今天,红网时刻记者将带大家来一波回忆杀,回味新中国70年来,生活的日新月异。

一条路一个圆记录老株洲

70年代,市区主干道建设南路中心广场地带。

90年代的天台路。

90年代,岛型时期的中心广场。

2006年,岛型时期的长江广场。

2008年,改造中的中心广场。

改造后的中心广场。

2008年,中心广场进行了至关重要的改造,将圆盘改成了直行。“由于城市车辆变多了,圆盘不仅容易堵车,也容易造成交通事故。当时,我们一个刚刚拿到驾照的同事开车到了中心广场圆盘,转了两圈都没有转出来。”中心广场的改造解决了车辆通行不畅的问题,长江广场、红旗广场、向阳广场和响石广场也陆续开始了“撤圆改直”。

同年,全市电线杆“落地”、城区道路改沥青、小街小巷改造、人行道铺设路砖、街边美化……“五改”工程让株洲城市面貌万象更新。尔后,全市“四化”工程、提质改造工程接踵而至,株洲大街小巷全部焕然一新。经历了近三十年的超高速发展,如今的株洲不仅高楼林立,还有了许多高端的科技园区,城市竞争力和活力不断迸发。

一座桥让城区变大


1987年,修建中的株洲大桥。

1988年,株洲大桥建成通车。

株洲大桥建成初期的收费站。

过去,株洲以河东中心广场为核心的“城区”并不大,“那时有个说法,下馆子去株洲饭店,出去玩就是去奔龙公园,吃、玩都还是在中心广场那一片。”80年代末期以前,河西以农民为主,土地大多是菜地和果园。由于没有桥,河西的农民挑着担想把果蔬拿去河东卖,就只能选择汽渡和轮渡,但从河东去河西的人少之又少,果蔬可以说是成为了河畔两岸的联结物。

1986年1月20日,全市第一座湘江大桥——株洲大桥(一桥)开始破土动工。1988年12月28日,在鼓乐和鞭炮声中,在数万市民的注目下,大桥通过了第一支车队,株洲的城市格局自此开始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蝶变清水塘

过去的清水塘烟囱代表工业兴旺。(摄影 张湘东)

改革开放初期,工业是株洲发展演变的主线,而清水塘就是株洲工业发展的“开篇”之作。清水塘作为湖南曾经最有名的老工业区,冶炼、化工、建材……261企业曾在这里拔地而起。

株洲冶炼厂机修车间。

鼎盛时期,清水塘老工业区工人总数超过5万人,年创产值400亿元,工人们点燃的炉火染红了天际,131个新中国工业史上的“第一”陆续诞生,为株洲创造了不可估量的经济发展效益。

上世纪80年代,清水塘紧邻工厂的生活区。

时代在变化,城市也要主动适应时代发展的新要求。近些年,通过企业关停搬迁、棚户区拆迁改造、重点项目建设,清水塘正在涅磐重生。一根根曾经冒着黑烟工作的烟囱应声倒下,清水塘地区一边淘汰污染落后产能,一边治理污染。

天空湛蓝,阳光正好的清水塘片区。

(特别鸣谢株洲市城建档案馆、株洲市发改委、株洲冶炼集团、申明、张湘东提供以上图片)

来源:红网

编辑:胡芳zz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rednet.cn/content/2019/05/27/5537319.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