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今年长沙将完成10万户农村无害化厕所改造

来源:长沙晚报 编辑:向宏鑫 2019-06-20 09:38:28
时刻新闻
—分享—

今年长沙将完成10万户农村无害化厕所改造,农村旱厕全面“清零”

小厕所连着大民生

——长沙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调查系列报道之一

编者按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场硬仗。近年来,长沙从乡村居民翘首以盼的环境改善入手,大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打出治厕、治垃圾、治房、治水、治风“五治”组合拳。到2020年,将全面完成“五治”任务,基本实现农村人居环境“洁、净、美”整体目标。即日起,本报推出长沙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调查系列报道,聚焦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的亮点、难点、痛点等,展现长沙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生动实践。

“以前夏天这个时候上厕所,蚊子如同‘轰炸机’,嗡嗡作响,气味难闻更不用说。现在这个厕所改得真好,按下水箱按钮,一冲而净。”说起改厕这件事,长沙县金井镇蒲塘村村民谭雄伟的喜悦溢于言表。

两年前,谭雄伟家里用的还是旱厕,一到冬天,冷风飕飕地吹,他60多岁的老母亲得裹上棉衣,穿过堂屋、露天院子才能“方便”。“年龄大了,身子骨经不住折腾。”为此,老人家没少皱眉头。

如今,谭雄伟一家用上了水冲式厕所,干净又卫生。“干净没臭味,‘方便’起来真方便。”谭雄伟说。

截至目前,蒲塘村已完成132座旱厕改造。

“小康不小康,厕所算一桩。”记者从市农业农村局了解到,今年长沙将完成农户无害化厕所改造10万户以上,实现旱厕全面“清零”。到2020年,农村户用无害化厕所普及率将超过95%,农村厕所粪污基本得到处理或资源化利用,长效管护机制初步建立,农村水环境明显改善。

来势:旱厕清零行动搬开“拦路虎”

走进蒲塘村村民付实现家中,厕所被拾掇得干净整洁,还点起了熏香。付实现说,过去农村有这么一句话来形容旱厕:“一个土坑两块砖,三尺土墙围半边。”夏天上厕所带把蒲扇那是常事,倘若有亲朋好友来了,带着他们找干净的厕所,曾让主人羞臊得脸红。

蒲塘村北接岳阳市平江县,是长沙县最靠北的村落,山多地少,家家户户插花式散居。“厕所革命”难,难在哪里?“经年累月养成的习惯,哪是一朝一夕能改过来的?”在蒲塘村党总支书记杨莽看来,改厕之先,要拆除老百姓的“心墙”,从破除观念的藩篱改起。

根据《长沙市“五治”工作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长沙市财政对农户改厕按600元/座安排补助资金,区县(市)财政按照旱厕改造不低于1200元/座、水冲式非卫生厕所改造不低于800元/座予以配套。

这份满是诚意的三年行动计划,投入真金白银,放出改厕大招。但在落地过程中,不少地方出现了一头热一头冷的局面,“政府做、农民看”,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没能充分激发。

政府有补贴,少花钱或者不花钱,就可以用上卫生厕所,老百姓为什么摆手、摇头?杨莽介绍,不少农村地区出现了“空心化”现象,留下的是“九九三八六一”(老人妇女儿童),家里没个主心骨,老人妇女有畏难情绪,不少人打起了退堂鼓。

“往那一蹲,拉完就撤。”不少村民守着老观念,念起了“懒经”:宁可凑合用,不拆一块砖!更多的“拦路虎”还在后头:山里路不通,车子开不进去,物料只能靠肩挑马驮;房子格局旧,化粪池没地挖,想改却不知从哪儿下手;自来水不通,冲厕所麻烦,万一堵住了可咋办……

“茅厕连猪圈,苍蝇嗡嗡转。”说起旱厕,不光村民们头疼,城里人到乡下想“方便”同样着急上火。

今年“五一”小长假,家住天心区的市民李先生带着家人来到宁乡市沙田乡的何叔衡故居,却没想到遭遇了“厕囧”。“路程120多公里,儿子在车上喝水吃零食,一下车就憋不住了,尿急尿急,哪里等得了啊?”提着裤子满地找厕所,却怎么也找不着,李先生只好带儿子找了个偏僻角落就地“解决”。

近年来,长沙乡村一日游持续升温,古镇游、红色游、研学游、采摘游成为不少市民休闲度假新选择,一家老小携手出游的景象随处可见。车流、人流“下乡”,每逢节假日,乡村热门景点周边排起了长龙般的队伍,厕所排队在所难免。

“吐槽”起如厕的种种不便,市民陈彩红能说上一刻钟,公共厕所一位难求,成了“吐槽率”最高的“槽点”。“前年去金井采春茶,憋了好久才找到厕所。”陈彩红说,遇上节假日,景区人挤人,如厕更难,“一个接一个,也顾不上打扫。遇上停水,味道更刺鼻了。”

突破:农村公共厕所破零起步,方便舒适才是“真的好”

如今,这样提着裤子找厕所的局面,正在被打破。以浏阳市为例,“厕所革命”被纳入十大民生实事,去年已改造农户旱厕15546座,拆除(废除)旱厕6910座,改造公共旱厕212座,新建旅游公厕70座,浏阳成为湖南首个消灭旱厕的县(市)。

外“穿”白墙,内“搭”瓷砖,配齐木门、洗手盆、水冲式厕所,还有供游客随手取用的厕纸……5月30日,在浏阳市官渡镇竹联村,游客汤女士过了一把“星级”厕所的瘾。前来旅游、参观、研学的团队扎堆,这个一年接待近8万人次游客的“明星村”,高峰时段日接待游客突破1000人次。

“搁以往,只能挨家挨户敲门,红着脸‘借厕所’,遇上农户不在家,得多跑几家。”汤女士对于以前遭遇的“厕囧”至今记忆犹新。

基础设施跟不上趟,公共厕所一位难求,乡村旅游引发“成长的烦恼”,“如厕”这件小事,一直揪着竹联村党总支书记吴敬芳的心。

去年8月,竹联村启动公共厕所项目建设,村民汤伏根主动将闲置的土地捐了出来,60岁的老党员姜清华也来搭把手,义务认领了打扫厕所的“差事”。不到1个月时间,坐落于时光里生态渠旁的公共厕所投入使用,竹联村实现了公共厕所零的突破。

农村建公共厕所,是为了“赶时髦”还是为了装门面?面对“拍砖”质疑的声音,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村镇处处长刘朝阳有话说:“农村公共厕所,建还是不建,建在什么地方,不能一刀切。”在她看来,“厕所革命”这件事,不管是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都要搞,但标准可以有高有低。

具体怎么抓?关键在因地制宜、因村制宜、因户制宜,量身打造适合的标准。“山区、平原、丘陵各不一样,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城郊和纯农业村庄、旅游乡镇和非旅游乡镇也不一样。”刘朝阳说,“厕所革命”不是面子工程,而是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厕改到底为了谁?这个问题首先要掂量清楚,不能盲目崇大、崇奢华,归根结底,改厕图的是老百姓好用,方便、舒适才是真的好。

“启动农村公共厕所建设,是长沙的‘自选动作’。”刘朝阳介绍,长沙是省会城市,人流、车流加速向农村集聚,一大批有条件、有需求的乡镇、村(社区)已率先布局农村公共厕所。刘朝阳介绍,今年将在长沙县金井、望城区乔口、浏阳市金刚、宁乡市沙田等28个乡镇,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启动30座农村公共厕所建设,布局的重点在建制乡镇所在地集镇、乡村旅游景点、文化广场等人口较密集区域。

攻坚:补足短板,打出一套治厕“组合拳”

从厕所这一角,可以窥见农村基础设施薄弱这一短板。市农业农村局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处处长易万里介绍,从2004年启动“厕所革命”以来,长沙已完成近50万户卫生厕所改造,基本完成改厕任务的60%,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

目前,长沙正全面摸查农村治厕“家底”。望城区先行一步,委托第三方研发的治厕手机APP——“望城区农村改厕管理系统”,整合户厕信息管理、动态跟踪、竣工验收等功能,实现了治厕工作信息化管理。

长沙农村改厕瞄准哪些“小目标”?“物质文明看厨房,精神文明看茅房。抓‘厕所革命’是民生工程,也是健康工程。”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黄志强介绍,长沙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瞄准的目标是“对标一流、示范全省”,将支持宁乡市、长沙县、浏阳市、望城区分别创建全省乃至全国农村改厕先进典型,打造一批国家级、省级清洁村庄。

长沙打出一套治厕“组合拳”:年内将全面消除农村公共旱厕和农户旱厕,完成10万户无害化厕所改造任务,新建30个农村无害化公共厕所,支持宁乡市创建省级以上农村无害化厕所改造示范县。

具体怎么改?“统筹推进农村改厕以及生活污水、小微水体治理,推进厕所粪污资源化利用,推进采用人工湿地生态处理污水。”易万里介绍,长沙改厕工作参考的坐标系,是对照《农村户厕卫生规范》《粪便无害化卫生要求》,因地制宜推进“厕所革命”。

比如,对于建制乡镇(街道)集镇,将逐步实现污水处理厂全覆盖,通过配套管网进行收集处理。

而针对集镇、人口相对集中居住区域,以及重点水源保护区域,长沙的对策是引导和鼓励建设中小型污水处理设施,进行集中收集处理。

人口居住相对分散区域,则鼓励按照每户1.5立方米的标准,采取2~5户联建一个大型四格式化粪池(即三格式化粪池+生态处理池)进行收集处理。不适宜联建的独栋居住农户,可根据实际情况建设三格或四格式化粪池进行处理。

变化:“软硬兼施”,如厕体验升级换代

从旱厕到水厕,从水厕到卫生间,从户用到公用……“厕所革命”的旋风,带来的不仅是硬件之变,更有观念之变,还有如厕体验的升级、换代。

“上完厕所用水一冲,既没有臭气也没有苍蝇了。”说起旱厕改水厕,宁乡市龙田镇石屋村村民杨益深有感触。

“经过几年的‘厕所革命’,如今全镇大部分村民都用上了内部洁净、安装坐便器或蹲便器的厕所。”龙田镇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去年,龙田镇结合爱心大屋搬迁和空心房整治,拆除了217座旱厕,并建立“一厕一策”台账。目前,该镇正在对其余的287座旱厕进行改造,预计在今年9月实现全镇所有农户旱厕清零。

穿上“蘑菇衣”很呆萌,满满的苏州园林范,清新的水墨江南风……一个个颜值“爆表”的公厕,让方便之所成风景。记者近日走访了长沙周边多个集高颜值与实用性于一体的卫生厕所。

走进长沙县路口镇地锦农场,一个个蘑菇状的屋子格外引人注目。“看起来像小卖部,走近一看,原来是厕所,没想到长沙也有这么高大上的厕所。”市民陈女士忍不住拿起手机,与厕所合影留念。农场负责人曹宇告诉记者,蘑菇主题厕所分为男女厕所,内部分别设有6个蹲位,每天有保洁人员专门负责清扫,白墙上的蘑菇主题彩绘,与周边的蘑菇屋、蘑菇垃圾桶等元素交相辉映。

在锦绣江南生态农庄,厕所披上了原木色外衣,屋顶盖满竹条,地上铺着青石板,洗手盆由磨石打造。农场负责人王仲林介绍,磨石、竹条等均是就地取材,主题厕所在设计过程中秉持了景观化、生态化、艺术化的理念,既考虑了实用性,又结合了农耕文化主题,带给游客贴近自然的舒适体验。

思考:改起来、建起来,更要管起来用起来

农村“厕所革命”,钱从哪里来?要集中解决哪些“痛点”“痒点”?念好“厕所革命”经,要如何避免跑偏?记者在基层采访中寻找答案。

“硬件要抓,软件也要跟上来,村民要发动,管理更要到位。”在江背镇党委书记张登武看来,抓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民是主体,要避免冷热不均,干部劲头足、群众旁边看。同时,不能单纯依赖财政输血一根“救命稻草”,要充分整合各方资金,发挥资金带动效应,带动群众捐资、社会投入,从政府干、群众看,到一起抱团干。

“建设、管理要并驾齐驱,避免相互拖后腿。”不少基层干部坦言,缺少资金,配套设施不完善,后续指导、维修、更换跟不上,致使个别地方农村改厕成为“一次性”用品,甚至出现晒太阳、当摆设现象。

除此之外,一个更现实的问题是,改造后的厕所,采用的是水冲式,但由于农村无法接入排污管网,所有污水及排泄物都会进入化粪池,沉淀发酵,再定期清理,清运是个大问题。

也有的农户家庭建了水厕,未拆旱厕,担心水厕带来清运难题,依然用旱厕,水厕只是装门面、当摆设。花了钱,费了劲,最后却闲置不用,背离了改厕的初衷。

“改造好厕所不容易,管理好厕所更不容易。”有关方面负责人呼吁,“只建不问”或“只建不管”的懒政思维不可取,“厕所革命”三分在建、七分在管,不光要改起来、建起来,更要管起来、用起来,配套设施和后期管护要“配齐”,让无害化厕所真正“无害”。

记者手记

如厕无小事 枝叶总关情

小厕所连着大民生。从景区到全域,从城市到农村,从增量到提质,“厕所革命”之风正吹遍希望的田野,吹进每家每户,吹进群众心坎。

俗话说,人有“三急”,如厕第一。说到底,厕所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场所之一。厕所一角,折射的是公共服务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它是基础工程,也是健康工程,更是文明工程。几千年来形成的厕所文化缺失以及如厕陋习,制约着厕所文明的提升,厕所脏、乱、差、偏、少,成为老百姓“吐槽”最多的槽点之一。

从“吃喝拉撒”这样的生活细节入手,“厕所革命”看似解决的是不起眼的小事,其实是为民的实事,回应的是老百姓对品质生活的憧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办民生实事,不仅需要着眼住房、就业、医疗、教育等大事,也要从厕所这等小事着手,破解一个个民生痛点、痒点,让老百姓从一个个细节中,感受到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唯有如此,才不会辜负“厕所革命”的初心。

他山之石

2018年4月,浙江省绍兴市出台《绍兴市农村公共厕所建设与卫生管理规范》(以下简称《规范》),这也是浙江全省首个农村公厕标准。

《规范》中所指的“农村公共厕所”,是指在农村地区人口较集中区域设置的供公众使用的厕所,不包括农村中小学校、乡镇卫生院、集贸市场和旅游景点公共厕所。《规范》从公厕的规划选址、设计建设、收集处理、卫生管理、卫生服务、卫生监测等方面予以明确。

根据服务人口及区域性质,绍兴市农村公厕设置密度为2~3座/平方公里,服务人口为500~1000人/座,人口达到一定规模的自然村须建一座(培育发展乡村旅游的自然村必须建设公厕),每座公厕建筑面积为20~70平方米,有条件的还要设置管理间,且须与饮食食品行业、托幼机构和集中式供水点的距离在50米以上。对小到厕位、排水管道、洗手盆,大到采光通风、地面排水、粪便收集处理方式等都做了统一规范,确保村民用上实用、安全、卫生的厕所。(记者 徐辉 苏毅 钱娟)

来源:长沙晚报

编辑:向宏鑫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