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这趟“时刻号”慢火车下了怎样的“慢功夫”?

来源:红网 编辑:张立 2019-06-24 22:07:35
时刻新闻
—分享—

近日,红网时刻新闻推出“湖南最后的慢火车”系列报道,以图、文、视频的形式,全景呈现和记录四趟绿皮“慢火车”的扶贫之旅与时代使命。6月18日,系列报道第一篇《湖南最后的慢火车①|7272次:没有这趟车我们会穷一辈子》刊发后,旋即引爆网络关切。目前,该系列报道已刊发四组新闻、特写、组图报道。据红网舆情中心数据显示,截至24日10:00,网上相关话题信息3万余条,其中微博2.8万多条,客户端777条,网站新闻224条,微信155条,视频86条。仅人民日报新闻客户端转载的红网报道单篇文章浏览量达75.6万,@人民日报发起的微博话题#湖南最后的慢火车# 阅读量1.5亿,讨论2.6万,点赞超10万个。目前全网总点击量已经超过2.5亿人次。

一篇普通的新闻报道,为何会有如此强的爆发力?它是如何打动亿万网民的心?这引起了观潮君的思考并进一步深度观察。

同频共振:

看得见的初心与使命

民生,永远是舆论关注的热门话题。观潮君发现,“湖南最后的慢火车”系列报道以慢火车为主题,关注大山里的苗乡侗寨扶贫之旅,形成舆论场上强烈的“同频共振”。人民日报、中青看点、新浪、腾讯、搜狐、网易、凤凰新闻、今日头条、东方头条、北京时间、潇湘晨报网、齐鲁网、南海网、大河报网等主流媒体、商业网站和自媒体平台纷纷第一时间关注转载,相关报道共计1000多篇次。红网、华声在线、舜网、河北新闻网等网站刊发《慢火车是见证交通强国的活化石》《绿皮火车开出“民生”风景线》《慢火车,传递"不让一个人掉队"的温度》《沿民生轨道前行,慢火车读懂人民期盼》《“慢火车”亏损开,彰显铁路为民初心》等数十篇评论文章。舆论认为,慢火车引发舆论共鸣的核心在于深刻照见了一个国家为民初心的立与守、时代变迁的快与慢、社会发展的均与衡,真正有力地诠释了一个执政党的初心温度嵌入了民众的期待。

人民日报客户端刊发评论《慢火车是见证交通强国的活化石》称,70年来,铁路的迅猛发展正让人民群众的出行变得更加便利,让人民群众的出行需要迎来了由“走得了”变为“走得好”、由“苦在囧途”变为“乐在途中”、由“基本需求”变为“享受体验”的转型升级。

红辣椒评论《“慢火车”亏损开,彰显铁路为民初心》认为,根据群众出行需要,不计上座率、不计客流量,不计效益成本,“慢火车”展现了铁路的责任和担当,更彰显出了“人民铁路为人民”初心。

舜网评论《为穿行在大山深处的“慢火车”点赞》写道,像这样的“慢火车”,目前我国共有81趟,主要分布在21个省(区、市),覆盖湘西、云贵、川北、东北、南疆等35个少数民族地区,这一趟趟不涨价、不停开的“慢火车”,不是风驰电掣地将旅客运往遥远的他乡,而是将方圆百里、上百个村庄如念珠般串起来,为乡亲们提供日常的、实惠的出行服务,是十分值得点赞的。

引起共振共鸣的不仅仅是主流媒体,更有千千万万的网民。@人民日报发起微博话题#湖南最后的慢火车#后,短时间内就登上微博热搜榜,@人民日报、@人民网、@央视网、@紫光阁、@环球时报、@环球杂志、@人民日报海外版-海外网、@中国长安网、@中国青年网、@中国经济网、@法制日报、@中国铁路、@财经新媒体、@广州日报、@潇湘晨报等媒体官微,@交警号手、@思想宁聚、@了不起频道、@滚滚是偶等网络大V,纷纷参与转载讨论,仅@人民日报阅读量就达1300多万,评论5700多条。QQ迷你弹窗页的推送,仅湖南地区的点击量就达到800余万次。许多网民在微博上留言讨论,点赞慢火车。

网友@千玺的宝贝lll:突然觉得中国是一个有爱的国家,湖南是一个可爱的城市,怀化是一个有情怀的地方,而这一趟列车承载着幸福的列车。

网友@Taeyeon_Rain称:看似普通不起眼的一条路一列车!却是怀化人民的致富路幸福路,为祖国点赞。

网友@熟悉的群众:政府应该多开通这样的惠民专线,而不应该什么都考虑盈利。这样的专线开通了,当地居民的商业活动多了,赚的钱也就越多了,当地的经济也就更加繁荣了。

新闻张力:

无声表达的“一个都不能少”

观潮君认为,目前网络上有关民生话题的新闻报道非常多,但“湖南最后的慢火车”系列报道却能脱颖而出,这与写作团队深度挖掘故事及其“反差”、形成新闻“张力”分不开。这种“反差”与“张力”,就是新闻的深度、厚度、热度、温度。

比如慢火车与高铁的“反差”,反映的是不让一个人在扶贫路上掉队,力争让每一个人都感受到新时代的阳光雨露。因此,一个车站即使只上来一个人,但是这辆车的初心与使命就是为了等他一个人。网民“陆玄同”称,慢火车作为另一种“快速”的存在,便捷了大山偏僻地区民众的出行,正是因为它的慢、它的陋、它的站站停留,才有了它令人暖心与尊敬的温度。

比如慢火车面对不同的人群形成的“反差”。对生活在大城市的曾经的我们而言是一种乡愁,对生活在大山深处的民众而言那就是生命线,正如新闻中的果农所说,“没有这趟车,我们会穷一辈子”。

再比如慢火车在不同的时代形成的“反差”。这种“反差”唤起广大网民忆苦思甜的怀旧情愫。

评论《慢火车,传递"不让一个人掉队"的温度》这样说到,如果说高铁体现的是中国高速发展的速度,那么绿皮慢火车传递的就是不让大山里任何一个人掉队的温度。它加速了大山地区与城市的联系,也能让这里的民众把赖以生存的农产品最快的输送出去。

网友@我的名字:山高水长,路很远,社会在变,总有一些看似老旧的东西依然存在着,就好像这列车,与高铁动车格格不入,却承载着百姓的生计与幸福。

@摇头晃脑乐哈哈:高铁会是骄傲,但绿皮是情怀!把自己的生活放慢,没有这么的急匆匆多好。

新闻“四力”:

时代情怀的“慢功夫”

观潮君认为,新闻工作者要挖掘故事性,新闻作品要达到舆论场同频共振的效果,归根结底需要踏踏实实地践行“四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宣传思想干部要不断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增强本领能力,加强调查研究,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

观潮君注意到,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策划推出该系列作品的新闻网站的母公司湖南出版集团,在前不久的5月30日还召开了践行“四力”教育实践活动动员暨培训大会,集团旗下红网、潇湘晨报、快乐老人报、大湘网、湖南教育报刊集团、湘教传媒的编辑记者等180人参加,大会号召采写“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新闻,践行“走转改”、彻底改变作风文风。

“凌晨三点的长沙”系列报道

观潮君了解到,该策划采编团队推出这一新闻作品成为爆款并非偶然,除了上文提到的“自上而下”的高度重视,也有“自下而上”的不断积极探索与对“四力”的践行,是一个艰辛、长期积累的“慢功夫”,是一个充满时代情怀的“慢功夫”。观潮君还发现,他们此前还策划推出了大量受广泛关注的“上接天线下接地气”的新闻作品,比如“凌晨三点的长沙”系列报道关注那些默默坚守岗位、为梦想、为生活的凡人故事;宁乡水灾“沩山大救援英雄群体”的故事挖掘;红网“薇”调查等。

观潮君获悉,此次“湖南最后的慢火车”系列报道团队深入湘黔边的深山里,实地搭乘慢火车,深入了解基层群众、关注民生,真正做到了用双脚丈量大地,用双眼观察世事,用头脑思考本质,用文笔记录时代,是新时代践行“四力”的鲜活回答!(红网特邀作者 观潮的螃蟹)

来源:红网

编辑:张立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rednet.cn/content/2019/06/24/5612039.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