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记者再走长征路丨鸡公坡往事

来源:红网 作者:郭千千 编辑:廖浩宇 2019-06-29 22:20:59
时刻新闻
—分享—

遗址.jpg

黄土矿临时战地医院旧址。

红网时刻记者 郭千千 绥宁报道

通信兵与“独臂将军”

1935年12月下旬,在绥宁县黄土矿镇临时战地医院,18岁的红二军团通信兵袁公仕正躺在手术室里呻吟,他的尾椎股在战斗中被子弹打穿了。忽然,不远处传来一阵脚步声,只见几个红军战士抬着红五师师长贺炳炎走了进来,贺炳炎的右臂已经血肉模糊,骨头全碎,只留下一点皮连着肩膀。

紧跟进来的还有贺龙总指挥。“很严重,右臂的骨头全打碎了。”救护医生轻声对贺龙说,“如果不立即截肢,会有生命危险。”前线战斗正打的火热,救护所里医疗资源匮乏。救护医生找来一把锯木头的锯手,要用它锯掉贺炳炎受了重伤的右臂。可医生翻遍医药箱,竟然找不到半点麻醉药。众人正发愁,只听见从昏迷中转醒的贺炳炎坚定的声音,“关云长还能刮骨疗毒,何况我还是共产党员?不用麻药,直接开始吧!”

贺炳炎要医生把他绑在门板上,再去找块毛巾塞在他嘴里。在等待手术的间隙,他看到同样负伤的袁公仕,便问他,“小鬼,你怕不怕,疼不疼?”袁公仕又疼又害怕,手心都冒出了冷汗,嘴上仍然说,“不怕,不疼。”

贺炳炎的手术进行了2个多小时,手术过程中,袁公仕看到医生一下下锯掉贺炳炎的手臂,贺炳炎则用未受伤的左手死命抠着手术床,豆大的汗珠直往外涌,嘴里的毛巾都被他咬烂了,后来更是直接痛昏过去。这一幕在年少的袁公仕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我父亲到死都记得这件事。后来贺炳炎被毛主席称为‘独臂将军’,这是他一生的最高荣誉。”6月28日上午,黄土矿镇临时战地医院旧址上,袁公仕的儿子袁均尾和记者说起了这段往事。那一年,贺龙率红二军团1万多人从武冈县桥头、花园等地进入绥宁县红岩至黄土矿一带,在鸡公坡上和国民党军队发生战斗。袁公仕和贺炳炎均是在这场战斗中负伤。那场手术后,贺炳炎仅仅在担架上躺了6天,就又勒马率部驰骋沙场了。而袁公仕却因伤势太重留在了黄土矿镇,一辈子没有再上过战场。“贺炳炎展示出的坚强、无谓、吃苦耐劳的红军精神,深深影响着我父亲,也影响着我。这是红军留给我们家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会将这个故事代代传承下去。”袁均尾说。

“找上门的”游击司令

手术室.jpg

手术室。

在贺炳炎和袁公仕负伤期间,贺龙几次到临时战地医院探望伤病员,其中有一次,他带上了一个新面孔——中共党员、曾经担任过新宁县县长的刘光演。

刘光演是自己找上红军的。在贺龙率领的红二军团抵达绥宁县黄土矿一带之前,刘光演已经从外地回到家乡黄土矿,并和当地的国民党乡自卫队建立了友好关系。在外时,刘光演耳濡目染,知道红军是一支穷人的军队,心里一直期望加入红军。得知红军大部队开进了黄土矿,他只身闯入红军驻地,恰巧此时,红军急欲寻找一名当地向导带路前往鸡公坡,刘光演于是主动请缨。在战争参与中,刘光演心愿达成,见到贺龙。

“刘光演一上前,便先敬了一个军礼,接着介绍自己身份,迫切要求参加红军北上抗日。”绥宁县委党史办公室主任刘建平向记者复述他在党史上看到的记录,“贺龙郑重地回应:你是军人出身,又是共产党员,留在地方很有用,你要靠自己的本事把队伍拉起来。”随后,贺龙叫警卫员把公函纸拿出来写下“指派刘光演为湘西游击司令”的手令,签上名字,并赠给他一支长枪、一支短枪。

鸡公坡激战后的第二天,刘光演陪同贺龙来到黄土矿临时战地医院探望伤病员。贺龙一一慰问伤病员后,提笔在手术室的墙上留下了“为苏维埃流血最光荣”的手字。

据悉,贺龙率领红军大部队走后,刘光演按照贺龙的要求,全力以赴搞武器、拉队伍。经过半年多的时间,刘光演领导的游击队发展到300余人180多条枪,在湘西形成一支较有影响力的武装力量。

75位烈士 44块墓碑

指认.jpg

袁再金说,对面鸡公坡山脚下,埋着75位红军烈士。

墓穴概况.jpg

鸡公坡红军75烈士墓址概况。

鸡公坡是雪峰山腹地绥宁县主峰之一,该山山势险要,地理位置特殊,是洞口通往洪江、会同、贵州的战略咽喉。80多年前,红二、六军团与国民党军在鸡公坡一带发生战斗,红军在战斗中歼灭敌军220人,为军团西入贵州北上抗日扫平了道路。

红军烈士纪念亭位于鸡公坡战斗的中心地带。站在烈士亭里远望,上方是高耸的鸡公坡山脉,下方隐约可见村落人家。据悉,当年红军分三路向皮叶、石坪、芭蕉三个村落的敌军阵地发起冲锋,迫使敌军向鸡公坡北面溃退。

“那场战斗十分惨烈,红军部队伤亡170多人,现在对面山脚处还有红军烈士墓44座。”皮叶村的老支书袁再金带记者来到红军烈士纪念亭前的一块石碑处,石碑上写着鸡公坡红军75烈士墓址概况。“朝阳庙左边小路上一穴五人”“牛角冲顶上一穴一人”……老支书介绍,这些墓址都在党史上有所记录,2010年,他根据党史上记录的信息,逐一找到这些烈士的掩埋地,和村民们一起为75位烈士立起墓碑。

“当年战斗期间,红军在我家里吃过饭。”袁再金说。红军来的时候,他的父母都只有十几岁,村民们将村里一个炸油房用来安置红军。袁再金的父母为一个连的红军煮了满满一袋谷子,放在一个大锅里,红军一人一碗吃完后,就在锅里放上一块银元作为饭钱。这支纪律严明的队伍驻留的时间短,却深受村民们的喜爱。

“烈士的名字虽然无从考证了,但知道红军在我们这里牺牲,为他们立块碑,大家都说是应该的。”袁再金将立碑的计划一提出,就受到了村民们的支持,30多个村民免费出力,将44块墓碑运到烈士的掩埋地。“给前人立碑,让后人有榜样,这是红军精神的传承。”袁再金说。现在,红军烈士纪念亭已经成为了邵阳市文物保护单位、邵阳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都有一大批党员干部、青年民兵、学生在这里祭奠烈士英灵,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来源:红网

作者:郭千千

编辑:廖浩宇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rednet.cn/content/2019/06/29/5623325.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