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过后,气温一天高似一天,经历过长久的闷热,山间的一场阵雨,足以唤醒藏匿在土地低处的小蘑菇,它们撑开白、灰、黑色,甚至色彩艳丽的“小伞”,在林间树旁一棵棵挺立起来。
6月至9月,蘑菇进入疯狂生长期,但其存活时间较短,最长不过几天,因此,被誉为“山珍”,成为人们要抓紧时间尝鲜的自然野味。
美味的山间“杀手”
蘑菇味美,在北宋文学家黄庭坚眼里,惊雷过后,到山间采摘野蘑菇食用,其味之鲜,可令“白鹅截掌鳖解甲”,让鹅掌和鳖都“自愧不如”。
据湖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真菌研究室主任陈作红介绍,目前全世界记载可食用的野生蘑菇约2000种,我国可食用的有900余种,分布广泛,以山里腐质层较厚的开阔地带最为多见。
“在湖南,大部分人在山里采摘食用的是红菇属和牛肝菌属的蘑菇。”陈作红说,“湘西地区,人们则习惯采食枞菌。”
有经验的“山野美食家”懂得只采摘认识的蘑菇,但陈作红表示,蘑菇种类繁多,全球已知的毒蘑菇有400多种,一般人难以区分。经过他近几年的调查,在我省引发过食用中毒事件的毒蘑菇种类,就有30多种。
湖南上半年雨水充沛,给蘑菇提供了有利的生长条件。根据湖南省食安办发布的数据,截止到6月25日,今年全省已发生野生蘑菇相关食源性疾病事件58起。
他说,在我省,容易误食导致死亡的毒蘑菇品种,70%以上是由鹅膏菌属中的种类所引起的。
全省各地均有分布的灰花纹鹅膏就是鹅膏菌属中的一种。它虽在全省各地均有分布,要找到它却需要费些功夫,灰色至深灰色的外表,让它完美地和枯叶融到一起。但这种低调的毒蘑菇,却是导致我省发生中毒事件最多、中毒人数和死亡人数最多的种类,近二十多年间,有近百人误食灰花纹鹅膏丧命。
陈作红说,其实鹅膏菌属是毒蘑菇中比较好识别的。采摘之后,细细观察:菌盖是它的帽子,菌柄是它的身体,菌环是腰间的裙子,菌托是脚上穿的鞋,这4项条件全部完备的蘑菇,大部分都是有毒的,千万弃之勿食了。
民间鉴“毒”方法不可信
误食毒蘑菇事件的受害者,往往就是经常采食野生菌的农民。
陈作红给记者展示了几组对比照,不少可食用野生菌和有毒野生菌的形态,几乎一模一样,若非专业人士指点,的确难以区分。
稀褶红菇与亚稀褶红菇,成熟后都呈下凹的漏斗状,菌肉白色,受损后变成红色,前者无毒,后者俗称“火炭菌”,一个中等大小的毒蘑菇,就足以毒死一个成年人。
叶状耳盘菌与黑木耳十分相似;可食用的草鸡枞鹅膏,和灰花纹鹅膏放在一起,一般人就犯迷糊了。
要区分有毒蘑菇和食用蘑菇,是否有简单的标准呢?陈作红表示,很遗憾,没有。而且,民间流传的鉴别方法也不可信。
颜色艳丽的蘑菇有毒,普通的便无毒吗?他说,不少人就是受此影响,误食了颜色普通的灰花纹鹅膏;相反,鲜黄色的红托鹅膏、紫色的花脸香蘑等,却是可以食用的美味。
将蘑菇跟瓷片、大蒜、银器等一起煮,颜色变黑便有毒的辨别方式也是不可靠的。
容易生虫、生蛆的蘑菇,也可能含有剧毒;蘑菇向来野蛮生长,根据生长环境来判断是否有毒,是没有根据的。
那是否煮熟了就没事了?陈作红说,并非如此。大部分毒蘑菇的毒性稳定,高温、干燥等烹饪和加工方法,都没有办法去除它的毒性。
因此,陈作红呼吁大家,在野生菌的高发季节,没有十足的把握,切勿食用“面生”的野生蘑菇。(记者 黄婷婷)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黄婷婷
编辑:宋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