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湖南和平解放70周年。回望历史,当更加明白“解放”对湖湘儿女的意义,对中华民族的意义。
红网、时刻新闻推出“解放日”系列报道,重温70年前湖湘大地上曾经的热血,瞻仰昔日的荣光,积蓄崛起的力量。
红网时刻记者 吴思静 谢羽 长沙报道
七十年前的那一天,长沙浏阳,1949年7月19日,14岁的李明德正带着一支步伐整齐的解放军列队穿越山间小道,进入城区,从此浏阳解放。
7月17日,炮声从远处传来,如夏日暴雨前的雷声隆隆。社港镇保兴村,14岁的徐新正走在山间的小路上,他要接妹妹回家;17岁少年徐成林也在赶路,他要去“躲兵”。在那个“兵来如匪”的旧时代,听到枪炮声就躲到山里是很多人的生存经验。
随着惊雷声而来的,是解放军四野的一支部队,从平江追击国民党第五十八军而来,计划先解放浏阳再进军长沙。他们举着红旗,军帽上有红五星。从1927年秋收起义中走出来的人民军队,重新踏上浏阳这片红色热土。
队伍中有一名排长,名叫高永保。我们已无从得知他的籍贯、年龄,不知道他对解放全国后自己的人生有何规划。在接下来两天一夜的战斗中他倒下了,和18名战士被安葬在战场旁的山坡上。
高永保等战士没能看到最后的胜利。但对于浏阳,对于徐新正、徐成林、徐芳华、李明德这样的浏阳人,这是结束战争的战争,改变历史的历史。至此,浏阳解放。
七十年后的今天,红网时刻记者探访当年战地,找到四位亲历战事的浏阳老人,讲述当年浏阳的解放故事。
解放军说“小鬼来参军呀”让八旬亲历者记忆犹新
徐新正家对面的山头,保兴战斗的战地。
“就是那座山,到处都是战壕和掩体,血肉模糊。”盛夏的午后,85岁的徐新正老人正是当年保兴那场战争的亲历者,刚忙完农活的他就拉着时刻记者坐在自家地坪前,手指对面的山头,讲述70年前自己亲眼见证的那场战斗。
“农历6月22日(7月17日)那天,家里请了裁缝,爹妈让我接妹妹回家吃饭。出门的时候还风平浪静,回家时就听见了山头有枪响,炒爆米花样的,响了两天一夜。”1949年,他14岁,因为家里穷,妹妹给人家当童养媳,弟弟过继给了家境好一点的人家。
“当时我17岁,那天吃过早饭后,正扛着禾担去冷水冲砍柴,猛听得羊牯垴那边打爆竹一样,急急忙忙躲在高处眺望,发现数不清的军人在打仗。”浏阳市永兴村另一位亲历者,87岁的徐成林说道,当时在外面躲了三天的他,因为挂念亲人,第三天下午就跑回来了,回来的路上看到解放军正在打扫战场。打仗的时候,解放军的占地指挥所和后勤保障设在他家附近的蚂蟥塘,因临时医院住不下太多的伤员,部分住进了周边邻居家里。有许多看不见面目的、睁不开眼睛的、四肢不全的、肚子上胳膊上被子弹打得全是血窟窿的伤员,惨不忍睹。
“战争结束后,解放军在我家附近找食物给伤员吃,杀邻居家的猪之前,还让称了重量,并写下一张欠条。他们还对我说“小鬼来参军呀!”这句话记忆犹新,害羞的我当时只是笑了笑。”
当时,早已驻扎的国民党守军占领了制高点羊牯垴,进攻的解放军一度处于劣势,伤亡非常大。小村边的战斗持续了两天一夜,到7月18日下午,在解放军猛烈炮火的轰击下国民党军伤亡惨重,残部向长沙县金井方向逃窜,解放军取得战斗的胜利。如今70年过去了,当年的战斗故事依然在村里传颂。
19名英魂安葬于此 洋瓷缸水杯记下了他的名字
浏阳市社港镇雷锋大队队长徐卫国站在无名烈士墓前热情地讲解。
浏阳市社港镇雷锋大队队长徐卫国站在位于长沙浏阳市社港镇永兴村的无名烈士墓碑前,热情地讲解道,1949年7月17日,国民党第五十八军由平江向长沙撤退,途经浏阳社港境内。解放军四野获知军情,在保兴村(今永兴村)渣石塅进行堵截。在解放军猛烈地炮火下,敌人伤亡惨重。那次战斗到底牺牲多少解放军战士,无法估计。直接牺牲的战士就地掩埋,负了重伤的战士被拉下前线简单医治。
其中有19名将士被当地群众安葬在保兴村渣石组蛇咀岭。“幸好他留下了一个洋瓷缸水杯,上面他的名字‘高永保’清晰可见,不然19位英魂将不知姓名。”徐卫国攥着拳头激动地说道。
1976年,原保兴村委组织将19位解放军战士的遗骨分别用19个上好的瓷罐重新装殓。2005年10月,浏阳骨伤科医院出资,永兴村委会组织对烈士墓进行了重修。每到暮春时节,烈士墓四周青山肃立,苍松翠柏,高永保等19位烈士永垂不朽,碧血忠魂共青山不老,各界人士纷纷来到墓碑前瞻仰扫墓。
解放军赠送的装米容器,升筒,一罐刚好一升。
解放军战士赠帮抬伤员的村民6斤大米
战争刚刚结束,伤员不断,解放军战士们依然奋力挺进浏阳城,为解放浏阳作最后努力。
7月18日的午后,烈日炎炎,蕉溪镇水源村23岁的徐芳华以及舅舅等三人被路过家门前的解放军战士求助,希望他们能一起将生病的伤员战士抬至浏阳城区。徐芳华当时有些害怕,领头的一名战士告诉他说:“不要怕,我们是解放军,不会伤害你们,我们要去浏阳城区,伤员较多,希望你们能帮忙抬一下。”徐芳华等人知道是解放军便答应了。将伤员抬到浏阳市区之后,累倒的解放军战士们还是不忘感谢他们,每人赠送了4升(1升约1.5斤)大米。
70年前这条现在看上去无从下脚、杂草丛生的蜿蜒古道是进入浏阳城要道,图中的人物是浏阳市蕉溪镇人民政府主任科员、老干专干高速。
蜿蜒古道进入浏阳城 他是解放军的带路人
“浏阳城区怎么走?”解放军战士向14岁李明德求助,希望他能帮忙带路。在蕉溪镇水源村,一条新修的柏油路沿着山脉蜿蜒,在蕉溪岭下戛然而止,取而代之的,是一条古道,幽静而又绵长,现在虽然杂草丛生,但在当时这是进入到浏阳城区内必经的一条路。
在解放军进驻蕉溪岭的那天中午,当时年仅14岁的李明德正在午睡。忽听得整齐踏步的脚步声越来越近,他立马翻身下床,站在门口张望。只见迎面走来的是一支整齐的队伍,战士们背着步枪,行动整齐划一,统一着蓝色军装,帽子中心有一颗五角星。正在他准备往房里躲时,走在前头的一名战士把他叫住:“不要怕,我们是解放军,我们要去浏阳县城,不知道怎么走,你能给我们带路吗?”李明德家在水源村九家塅,离蕉溪岭古道仅有数里路。胆子大的他立马就答应了,一路带领军队经由蕉溪岭古道,到达浏阳城区。事后,解放军给了李明德可以在解放区交易的1元纸币,推不过的李明德还是接下了。如今李明德老人门前的公路已四通八达,但是当时,蕉溪岭古道是长沙、平江等地到浏阳县城的咽喉要道。
70年后的今天,当时的少年已是白发皑皑的耄耋老人,当时进城的要道现已是蜿蜒的田野小路。有的人70年前为国捐躯永远沉睡在浏阳那个小镇,有的人成为时代变迁的见证者。现在的浏阳闪亮在烟花下,它铭刻着红色传奇的英雄,焕发着绿色诗意的生态,富有魅力、充满活力。
来源:红网
作者:吴思静 谢羽
编辑:吴思静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