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村村向上⑩|大通湖:生态大东口 因地制宜发展现代新农村

来源:红网 作者:刘志雄 编辑:张俊 2019-07-07 23:33:35
时刻新闻
—分享—

编者按】:村村向上,天天向上。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伟大进程中,资江河畔,银城大地,一大批村庄顺应广大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定不移地落实“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要求,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红网、时刻新闻推出《村村向上》系列报道,聚焦益阳新时代“山乡巨变”中村与人的故事。看一座座村庄的坚守与向上,如何汇聚成乡村振兴的华彩篇章。

位于大通湖区大东口村的试验田。

红网时刻 实习记者 刘志雄 记者 刘丽 通讯员 易家祺 益阳报道

东临漉湖,西望金盆,波光粼粼,“碧波”荡漾。站在大东口村的湖堤上,一边是漉湖湿地风光,是水草丛里鱼虾嬉戏,一边是现代农业基地,是稻田地里鸟鹤齐鸣。

大东口村,位于益阳市大通湖区金盆镇,水肥土沃,曾是国家农场,今是省级现代农业示范村,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近年来,大东口村突出农垦特色,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主线,凸显低碳高效与生态休闲两大功能,开展国有农用地清理、整治并流转土地,不断释放土地要素红利。

机械生产,现代农业拉动规模经济土地红利

大东口村土地平整,稻田成片,尤为适合机械化生产。农机轰隆而过,嫩绿的秧苗一株株整齐插下,金黄的稻子一茬茬应声被割。

全国种粮大户刘卫在田间收秧盘。

这里有个全国种粮大户,“你往这边看过去的地基本都是我在种。”刘卫伸手一指,神色里满是自豪。体格敦实,皮肤黝黑,木讷少言的庄稼汉子只在聊起种田时话稍微多点。从17岁种到43岁,刘卫亲历了从小户散种到规模种植的转变,成为经验颇丰的现代职业农民。

由他牵头成立的刘卫水稻农业机械专业合作社(简称刘卫合作社),现有各式自动化农机、拖拉机46台,仅十几个常驻工人配20几个短工便能完成合作社2000亩地的全部生产工作。以高速插秧机为例,一台每小时能插秧5~6亩,而人工插秧,1天仅1亩。

刘卫合作社停着几十台农用机械。

刘卫初中毕业后仅外出务工两个月便回家种田,最开始一个人种了15亩,“种田每年是忙一阵闲一阵,我闲的时候就想着应该多种点地。”随着规模越来越大,机械化作业得以实现,所节省的成本也越来越多。

刘卫合作社还有一座育秧工厂,培育的水稻秧苗除自己合作社使用外,还另外覆盖了1600亩地,几乎0利润的给周边散户和小型合作社供苗。

要实现规模化生产,必然有土地流转。2018年,大东口村村集体通过流转土地收入26万元,种粮大户们流转面积达到5705亩。村民将自己不种的土地让出去,以入股或流转的形式每亩可带来800元的年收入。

下午1点半,刘卫准备下地做事,临出门前,他指了指自己袖口下的手臂,“每年都要换层皮,也没见白过。”他走出合作社,门外是良田千亩,路两旁秋英开的正盛。

大东口的村路两旁种满了秋英等观赏花草。

人湖共生,环境整治打造村风村貌新生态

大东口村的路面硬化基本到户,路两旁种果树、撒花籽,美化也到了户。7000米亮化,1万米绿化,人居环境整治配合村风文明建设,大东口村的新农村之路也逐渐由表及里。

“我们要逐渐打造生态旅游产业,村风村貌得是大东口的一张名片。”村支书李新明说,“没人喜欢旅游区又脏又差。”

大东口村设立了专门的垃圾捡扫工和清运工,各家屋前屋后村民自扫,又由村干部包组、党员包户,对卫生清洁不达标的,进行上门督导。党员和村干部每月带头做义工,共同维护村里环境整洁。每户配备的垃圾桶,如今仅放不会腐败的干垃圾,方便统一运送至垃圾发电厂,湿垃圾要进堆肥池,作为农家肥。

大东口村的百亩荷花园。

村里还自选出红白理事会,对不正之风进行劝导。“改变习惯不是一下子的事。”李新明说,“陋习难改,但必须要改。”从人居环境到精神面貌,大东口村要同步更新。村里每月开展卫生评比,对发现的乱扔乱倒行为进行规劝,现走在大东口,已是处处整洁,配以农村常见的花草作物,更是赏心悦目。

巡河的船夫,看到非法拉网便会致电村支书。

大东口村现计划以漉湖湿地风光为美景,以小龙虾、大闸蟹、当地蔬果为美食,打造生态旅游新乡村。清澈的三八干渠穿村而过,百余亩的荷塘观光园里荷叶摇曳、荷花自开,大东口村以水稻种植、稻虾套养等产业为经济基础,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开发准则,群策群力,正唱着天天向上的湖区渔歌新调。

来源:红网

作者:刘志雄

编辑:张俊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rednet.cn/content/2019/07/08/5689082.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