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记者在扶贫一线丨脚下沾泥土 心中有真情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李国斌 编辑:向宏鑫 2019-07-16 08:59:51
时刻新闻
—分享—

记者深入扶贫一线进村入户、访贫问苦——脚下沾泥土 心中有真情

今年4月,湖南省委宣传部、省扶贫办、省记协从省直新闻单位选派20名编辑记者(含1名宣传干部),新华社湖南分社派1名记者,分赴我省尚未摘帽的20个贫困县参加实践锻炼。

这是在脱贫攻坚进入决战决胜阶段,一次新闻扶贫和“四力”教育的创新和实践,也是新闻守正创新的一次探索。通过践行“脚底板下出新闻”,主流媒体在众声喧哗的时代,为脱贫攻坚营造积极舆论氛围。

3个月来,参加实践锻炼的编辑记者跟随扶贫干部进村入户、访贫问苦、同吃同住同劳动,全过程参与脱贫攻坚工作。大家深入走访了20个贫困县的241个乡镇、620个村(社区),在省级以上媒体共刊发报道373篇(条)。湖南日报社、湖南广播电视台、新湘评论杂志社、红网、潇湘晨报、湖南教育电视台、湖南工人报、今日女报等媒体分别在“报网端微”开设专栏专题,刊发了大量来自脱贫攻坚一线鲜活生动的扶贫故事。

7月15日,“记者在扶贫一线”工作座谈会在长沙举行,参加实践锻炼的编辑记者,讲述了不断锤炼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讲好脱贫攻坚故事的经历和感悟。

见真事

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6月22日,在永顺县实践锻炼的湖南日报社新媒体中心记者朱玉文,开车来到该县小溪镇小溪村。收集线索时,电力公司的技术员符晨雨介绍了盲人谢根处求亮的故事。

“他说的一个细节打动了我,冰冻天气中,视力近乎失明的老人谢根处,独自爬上电线杆去接电。失聪的老伴无法给他任何帮助,只能在电线杆下面观望。”朱玉文当即决定,不管多么困难,山路多难爬,一定要去看看这位老人。

吃罢午饭,开车沿酉水而下,到达老村村部,朱玉文和同行的摄影记者童迪开始爬羊坡界。穿过原始次生林,涉水蹚过山涧,徒步两个半小时,才来到谢根处的家。

在老人家中,朱玉文得知老人两个女儿外嫁他乡,儿子在镇里开了个理发店,一年也难得回来一次。家里如果要采购什么物件,全靠谢根处的老伴从山下背上来,家里的电视机,就是去年从芙蓉镇背回来的。

朱玉文还了解到,2018年永顺县扶贫办整合了4万元相关资金,为谢根处解决了用电问题。冬天里,谢老家的电断了4次,符晨雨就来了4回,每次爬上来都要带几十斤的电缆和设备。

返回山下后,朱玉文写的稿子《谢根处家的灯又亮了》刊发在湖南日报。“做一个好记者没有捷径,必须去到最前线、最基层,才能获得最鲜活、最生动、最真实的素材。”朱玉文感慨。

新华社湖南分社记者白田田,在溆浦县实践锻炼3个月期间,除了少部分采访是地方推荐的点,大部分地方是他自己选择,一个人前往,有时坐班车甚至摩托车。他说,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进入真实的现场,看到更加真实的情况。通过零距离接触、无缝式对接,他掌握了大量脱贫攻坚一线资料,完成文字稿13篇。

湖南日报理论评论部记者朱永华,爬到放牛的山上,睡到贫困户家中,用白描语言真实记录了所见所感,采写的《夜宿唐寨村》等稿件,成为践行“四力”的样本。

交真情

在溆浦县的深度贫困村虎皮溪村,白田田住了两个晚上,早晨6时多和工作队员一起入户走访,晚上和村干部、村民一起露天开会,蛙鸣阵阵,一直讨论到22时,竟忘记了还没有吃晚饭。

采访期间,正好赶上溆浦特色的“大端午”划龙船活动。白田田登上龙船,和村民们一起从虎皮溪村划到大江口镇,被村民的热情、激情感染。在龙船比赛结束时,他率先看到成绩单,虎皮溪队获得了超出预期的三等奖,感觉自己就是虎皮溪村的一员,迫不及待地到河边向村民们报告好消息。事后,他带着感情,写了一篇新华社通稿《脱贫攻坚要像划龙船一样齐心协力》。

脚下沾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

邵阳县方言复杂,“十里不同音”。来到邵阳县实践锻炼的红网新媒体集团采访中心记者张金东觉得,与群众打交道,就要和百姓讲听得懂的语言。他抓住一切机会,仔细听,用心学,短时间内克服了方言难关,基本做到了无障碍交流。为了方便下乡,他还掏钱买了一辆二手摩托车,3个月时间里,行驶了1600多公里。

在花垣县实践锻炼的湖南公共频道《帮女郎大视野》专题记者吴淑军,“五四”青年节时拍摄了一期《让青春在田野绽放》的节目。主人公龙金星原先在外打工,近几年回到村里发展养殖,带动了许多老百姓跟他一起脱贫。吴淑军跟拍了3天,和龙金星同吃同住,拍摄了大量感人的细节。

参与实践锻炼的编辑记者,还倾注真情开展形式多样的扶贫。

新湘评论杂志社融合发展部编辑李志佳,组织策划了“公益同行·爱心助学”活动,为隆回县桃花坪街道长扶完小赠送图书700余册、文体用品100余套,为6名残疾学生各送去1000元助学金。今日女报社首席记者谭里和,凭着一位新闻人的真心真情,从长沙募集资金近5万元,资助新宁县建档立卡贫困户的72名残疾孩子,并组织开展深度贫困村志愿支教活动和义诊活动。

获真知

谭里和因两岁时患小儿麻痹症,如今右腿残疾,是新闻战线少有的拄拐杖的记者。在前往新宁县实践锻炼的前一天,今日女报社送了谭里和3根拐杖,希望他在扶贫一线走到扶贫干部身边去,走进老百姓心里去。

“来到新宁,深度蹲点后,我发现,跟许许多多在一线扶贫的干部相比,我自己的那些困难,完全不值得一提。”谭里和说。

他到新宁的第一天,就听说了黄龙镇石泥村女支部书记易晓金,患肺癌还坚守在扶贫一线,当时不以为然,觉得扶贫干部不要身体干工作不应提倡。两天后,他到黄龙镇蹲点,在查看镇上的党政联席会议记录时,发现了易晓金要求恢复工作时写的报告,报告中说:“经所有家人及亲友的一致同意,我继续从事村里扶贫工作,在工作期间,不因身体不适向组织提出任何要求,所有后果自行承担,恳请组织一如既往地信任支持我为盼。”报告最后,易晓金的父亲、69岁的老党员易平等10余人签名盖手印。“当10多个鲜红的手印出现在眼前的时候,说实话,我很震撼。”谭里和说。

之后,他见到了易晓金,一席话让他对生命价值有了新的认识。易晓金说:“谭记者,生命对我来说确实有限,但是,一个人病了,就必须躺在床上等死吗?相反,我觉得在身体允许的前提下,干好工作就是对生命最大程度的珍惜和尊重。”

谭里和突然觉得,自己来这里扶贫的初衷,其实跟易晓金的价值观很相似,自己克服一些困难来到新宁,不就是想趁自己还走得动的时候到基层多跑跑吗?接下来为了做好易晓金的报道,他先后5次去石泥村,采访了贫困户、村民、村干部、镇干部共30多人,耗时25天终于完稿。

“基层工作不容易。”3个月的实践锻炼,让湖南日报社怀化分社记者赵志高对基层有了新的认识。实践锻炼中,赵志高遭遇了车祸、亲人住院和离世,都是自己默默忍受。他看到,基层公务员拿着不高的工资,却担着百姓安危冷暖的责任,常常周末和晚上也加班加点。特别是扶贫一线的干部,常年奋斗在乡间田野,基本顾不上家庭。(记者 李国斌 通讯员 景超平)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李国斌

编辑:向宏鑫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