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冯竞萱 通讯员 王极 长沙报道
摄影师王极和他的同学们大多出生于1949年前后,他们自豪地称自己为“新中国同龄人”。在一次老同学聚会中,大家比对身份证时,发现了一个1949年9月29日出生的同学,他叫彭义林,退休前曾任永州市玻璃厂代厂长、永州市黄麻纺织厂厂长,是地道的长沙知青。
在大时代背景之下,每个人的命运大相径庭,彭义林的一生,是一个普通小人物在历史大浪下努力的一生,在芳华岁月中付出所有努力,把结果交给时间,跨越时代的真诚与奋斗终究会得到命运的善待。
十载知青芳华岁月
1965年夏,长沙市十六中学64班彭义林初中毕业,他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于同年9月随学校组织下放到零陵县前进人民公社农场当知青。从踏上零陵这块贫瘠的土地开始,他就预感到自己这辈子已经交给这里了。
1968年公社将农场知青再次分配到零陵县黄田铺公社石牛塘大队插队落户。插队后的日子比农场更苦了,知青同学们一想到要扎根一辈子就纷纷抱头痛哭,只能相互安慰和帮助。但彭义林丝毫不畏惧,他觉得,既然来了就要做得最好。不久,彭义林担任了生产队副队长,深受公社领导好评。
在这种特殊的环境下,彭义林与长沙市五中下乡女知青龙腊香相爱了。两人于1970年结婚,次年他们的第一个孩子出生了。1970年底,知识青年返城潮在零陵县陆续开始了,一批又一批知青高高兴兴返回长沙。彭义林夫妇因为结了婚有了孩子,招工单位都不予录用。每次看见同下乡的知青回长沙,妻子龙腊香都要伤心。彭义林不停安慰她:“有我在,你就会一直幸福……”
那个年代没有条件拍结婚照,直到1983年回长沙探亲才补拍了第一张合影。(彭义林供图)
前进人民公社庆祝成立40周年,彭义林与原公社领导及知青在知青纪念亭合影。(彭义林供图)
从普通工人到厂长
由于在农村表现突出,加上公社领导极力推荐,彭义林虽然回不了长沙,但终于还是离开了准备扎根一辈子的农村。1975年12月,彭义林进入零陵县玻璃厂,当上一名月工资26元的普通工人。
彭义林虽然只有初中毕业,但勤奋好学,车间的技术活没有他拿不下的。皇天不负有心人,1984年,彭义林从一名普通工人,当上班长,当上制瓶车间主任。
1990年彭义林在钢化玻璃车间。(图中)(彭义林供图)
1991年改革开放刚刚起步,市场经济竞争激烈,拥有300名职工的玻璃厂濒临倒闭,时任副厂长的彭义林挺身而出,承包制瓶车间。三个月后,车间效益扭亏为盈,每月除了上交承包款和税收外还有盈余,参与承包的工人工资收入翻了番,职工生活水平由此逐步提高。
1991年刚上任副厂长的彭义林与工人在车间门前合影。(前排中)(彭义林供图)
1993年,由于彭义林承包车间救活了一个濒临倒闭的厂而声名鹊起,上级将彭义林调往永州黄麻纺织厂担任厂长。该厂产品质量差,产品无人问津,厂内矛盾复杂。彭义林走马上任后,面临诸多困难:前期修建厂房集资款达到归还期限,职工吵闹围堵办公室成家常便饭,企业经营举步维艰……经过两年苦心经营,这个即将破产的困难企业终于起死回生了。彭义林多次被主管部门评为行业的“优秀厂长”。事后他总结经验:“处理这样的企业就是要有公心,平等对待每一位职工,职工才会信服你、拥护你。”
2009年,彭义林厂长、书记一肩挑,按上级指示把纺织厂进行改制,企业得到平稳过渡,职工权益得到充分保障。同年年底,彭义林年满60岁光荣退休。但继续担任留守领导小组组长,处理企业的各种遗留问题至今。
彭义林介绍:昔日旧厂区已经开发成新楼。(摄影:王极)
闲不住的“艺术家”
彭义林是个闲不住的人。到今年为止退休整整十年了,他除了处理原厂的遗留问题,还要带孙子,得空会独自骑电摩带锄头到荒山野林、拆迁农户工地把被遗弃的小树弄回家,不但把自家的空坪隙地种上,还把街道两侧也栽得满满的,路过的老百姓都说“这是彭厂长的绿色通道”。
彭义林不但喜欢植树,还有一颗热爱艺术的心。遇上有形的树根,就连兜带根背回家,《鲲鹏展翅》《龙头手杖》都是他用工具雕琢出来的艺术品。他甚至能将一块木料雕刻出毛泽东座像,栩栩如生……朋友打趣说他恐怕是“被厂长耽误的艺术家”。
彭义林得空就侍弄家门口的绿植。(摄影:王极)
老同学们听说彭义林当了十多年厂长,以为他家庭实力不凡。来串过门后,老同学都非常意外:“这哪像厂长的家,与工人没什么差别。”彭义林多年来一直住着老平房,他说老平房好,接地气。附近职工路过也喜欢在他家树荫下坐坐、聊聊天。
同学聚会时,彭义林十分感慨,他觉得不但幸运地成为新中国同龄人,还能随着祖国成长的步伐前进,成为祖国发展壮大的见证者。“我从小受到党的教育和培养,经历了上山下乡最艰苦的岁月,经历了从工厂最基层做到厂长书记的变革时代,再看到祖国一天天富强,人民过上好日子,时代赋予我们万千选择与使命,但终究不会辜负每一个努力的人。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祝福祖国!”
来源:红网
作者:冯竞萱 王极
编辑:肖拓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