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湖南和平解放70周年。回望历史,当更加明白“解放”对湖湘儿女的意义,对中华民族的意义。
红网、时刻新闻推出“解放日”系列报道,重温70年前湖湘大地上曾经的热血,瞻仰昔日的荣光,积蓄崛起的力量。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李森林 王津 张家界报道
“我们俘虏了国民党122军军长张绍勋的一名副官,让副官带着我们奇袭了张绍勋的住处,然后用枪抵住了睡梦中的张绍勋,大喝他投降。张绍勋自知回天乏术,下令各师向解放军投降。至此,西南的通道被我们中国人民解放军47军打开。”说起自己70年前参与的那场战役,现已87岁高龄的原解放军47军139师士兵唐纯鑫神采奕奕,那一句大喝“投降”,把唐老的思绪又带回到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
原解放军47军139师士兵唐纯鑫。
大庸县是张家界市的旧称,1949年7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十三兵团司令员程子华率38军、39军、47军于宜沙战役消灭了布防的宋希濂战区部队,使其退守大庸。当时,38军、39军解放慈利后便转战芷江,留下47军继续攻打驻守大庸的国民党122军,1949年10月16日大庸县解放。
张良计抓副官 巧擒敌军军长
所谓擒贼先擒王,47军139师的闫营长带领一个排的解放军趁黑摸进县城,抓获了张绍勋的一名副官。张绍勋的副官知道岗哨盘查的口令,由他在前面领路,从而一路顺利地来到张绍勋的住处(大庸县中学)。
当年的证件照。
“闫营长一个箭步冲进屋内,其余士兵紧随其后围住张绍勋。闫营长大喝一声‘张军长缴枪,下令你的部队投降’。”唐老激动地说起擒敌的情景,张军长从睡梦中惊醒,睁眼一看周围全是解放军,抵抗只有死路一条,思考了片刻后,下令122军各师向解放军投降。
大庸一仗巧擒敌军军长,消灭国民党122军,没有打一发子弹,没有牺牲一个人,零伤亡的压倒性优势获得战役的胜利,1949年10月16日大庸县解放。同时,也为解放军进军西南打开了门户。
追击西南 敌人如同惊弓之鸟
大庸解放后,蒋介石没有实现他的战略意图,他满以为大庸防线可以堵住甚至迟滞解放军的进攻。可是他的如意算盘落了空,解放军一路势如破竹,敌军节节败退。47军追到哪里,哪里就一枪不响,敌人纷纷投降。
随后,47军在二野刘伯承司令员的指挥下,由打进攻战改成打追击战。敌人走大路,解放军走小路;敌人走公路,解放军走山路;争时间抢速度,敌人坐汽车,解放军靠双腿;敌人白天作战,晚上休息,解放军日夜兼程,风雨无阻。就这样,解放军以铁一般的意志,由大庸出发进军西南。
“我们只要追得猛追得快,就能俘获大批俘虏。所以只能日夜行军,一天一夜要走二百四五十里路,一边走路一边打瞌睡,半个月没睡过一个好觉。”唐老唏嘘感慨,解放军的战士们腿肿得像木棒,脚趾磨得流血,站着坐不下,坐着站不起来,走路一瘸一拐,不少人痛得直流眼泪。
和平年代的岁月静好 是老一辈的负重前行
唐老说,每一个解放军战士都是一个信念,打败敌人,让子孙后代过上安稳的生活,不要像他们一样吃战争的苦。
唐老年轻时的军装照。
“国民党部队在前面跑,我们在后面追,什么吃的东西都被敌军搞光啦。没有吃的,饿得我们都难以支撑,走路摇摇晃晃。饿到不行了,就找路边的青草、野果子充饥。战争的苦,现在的人没尝过那个味道。”听到唐老说这段话,记者已经随同他的思绪飘向了那个硝烟弥漫的战场,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最不值钱的就是“人命”。没有老一辈的负重前行,哪里有如今优越的生活,所谓的岁月静好,是他们用血泪换来的。
“唐老,我走了。希望下次再来听您说故事。”唐老这位参加过解放战争的老兵,虽已87岁的高龄却依旧身挺如松,岁月在他的脸上刻下了皱纹,时间在他的身体留下了伤痕,但是,他的故事给记者的感觉就如同茶叶一般,初听苦、再听涩、最后甜。
来源:红网
作者:李森林
编辑:王津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