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醴陵灾后推广农业生产自救技术 指导农民恢复农作物生产

来源:红网 作者:匡凤,邓立平 编辑:谢羽 2019-07-23 09:30:49
时刻新闻
—分享—

红网时刻7月23日讯(醴陵站通讯员 匡凤 邓立平)近日,醴陵市遭遇五十年罕见的重大雨情汛情,全市农作物受灾面积21.11万亩,直接经济损失3.19亿元。当前,全市各地农民生产自救工作进展如何?大暑时节,笔者在醴陵市左权镇新阳村,看到了繁忙景象。

上午九点多,空中太阳高悬,全然不似前段时间的阴沉。

“轰隆隆……”在左权镇新阳村的农田里,4台旋耕机碾过洪水肆虐留下的淤泥,松软土壤,为复耕播种做准备。

沿着弯弯曲曲的田埂,踩着深一脚浅一脚的泥土,笔者找到了正在开着旋耕机来回的李志军。李志军是当地一家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该社流转了1820亩土地,全部种植了水稻。李志军告诉笔者,种植的1820亩水稻只有地势稍高的七八十亩没有受灾,直接经济损失一百多万。从7月11日退水开始,他每天都在田里忙活,另外还请了十五六个人帮忙。说:“白天耕地、播种,晚上浸种……按照农技专家的指导,我们抓紧一切时间,希望尽量多挽回一点损失。”

微信图片_20190722102556.jpg

醴陵市农业农村局迅速派出农技人员,组成了22支灾后技术指导小分队,分赴石亭、茶山、左权等灾情较重的镇村,帮助农民进行生产自救。共计发放了《灾后农业生产自救技术》手册1.25万本,通过手机短信、微信等方式群发技术信息3.8万条,为农民群众解决生产技术难题4100多个。

“种谷温度太高了,把袋口松开,尽量放平,不要烧坏了种芽。” 看到李志军堆放在家门口打算下午播种的两袋种谷,农技人员打开袋子,认真用手感受温度。听到农技人员的建议,李志军和妻子立即将种谷倒在通风地面散热。李志军表示,正是因为农技人员从水稻品种选择,到控温控湿等抢种补种前后的注意事项,一一“把关”,才让他坚定了恢复生产的信心。

沿着道路往回走,可以看到一部分田土已经修整平坦,直播撒下的种谷为了预防飞鸟啄食,也已经“上”好了鲜艳的红色,冒出了长短不一的种芽。

不远处,村民杨立望正在清理田间杂物,很快,田埂上就堆满了层层的黑褐色稻叶。按照农技人员的指点,他购买了16.5斤潭两优83,补种自家的5亩多稻田……

烈日炎炎,坚韧乐观的他们用行动告诉我们:洒下去汗水,就会有收获。相信不少农民朋友已将种子播下,所有受灾农民与李志军、杨立望一样,正在重燃生活的希望。

来源:红网

作者:匡凤,邓立平

编辑:谢羽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rednet.cn/content/2019/07/23/5732860.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