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大暑记忆:湖湘三代人的“双抢”

来源:红网 作者:姜珊 严甜 编辑:姜珊 2019-07-23 16:16:34
时刻新闻
—分享—

红网时刻记者 姜珊 实习生 严甜 长沙报道

面朝稻谷背朝天,对于经历过盛夏“双抢”的人来说,都有一段“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的难忘时光。

大暑前后,一年中最紧张、最艰苦的“双抢”季拉开序幕。

南方地区大多种植“两季稻”,“双抢”的意思就是既要抢收早稻,又要抢着栽种晚稻,时间一般是从七月中旬开始,一直持续到八月初。这段时间恰逢大暑,天气炎热,但也潮湿多雨,此时庄稼生长迅速,正是“夏忙”好时节。

在长沙市望城区靖港镇的三桥村,周爷爷一家三代人对“双抢”都有自己的记忆。

50后忆“双抢”

最热的时候,也是最累的时候

????_20190723161516_??.jpg

农民在家门口晒谷。

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的周爷爷,回忆起“双抢”有说不完的话。

“当时的‘双抢’最长要持续一个月。每天要起很早,从割稻子到插秧都是用手完成。”周爷爷回忆说,太阳还没出来,他就已经把田里的稻子割完,一摞一摞地堆着。

割稻子用的镰刀十分锋利,稍有不慎就会在手上留下一个血口子。有时坚硬的稻秆也会划破皮肤,但因为时间紧任务重,当时人们马马虎虎清洗一下,戴个手套就继续割稻子。

忙到中午,人们开始陆陆续续回家吃午饭。“吃完饭休息不到一个小时就又要出来割稻子或插秧。”正午前后,气温高,日照足,为了防止中暑,周爷爷说,当年自己会泡一壶凉茶提到田间,割稻子割累了,就坐在田间,喝几口解暑。

一丘田的稻子割完了,接下来就是“扮谷”。“那些年没有收割机,也没有打稻机,全凭一身力气把稻穂在‘扮桶’上打干净,留下稻秆,谷子就被‘打’进‘扮桶’里。”周爷爷边说边演示如何“扮谷”。人工打稻,耗时久不说,打完稻的人往往也已精疲力尽。

稻子打完已是傍晚时分,大家就在沟渠里把身上的泥巴洗干净,披着满天星月回到家,洗完澡吃完饭早早睡下,为第二天的劳作攒足力气。

稻子割完了,田里需要灌溉才能犁田。清晨,大家会把水车搬到有水的小山沟或池塘边,架好后,像踩自行车一样用脚踩着踏板,让水车转动起来,把水从低处运送到高处的沟渠,再流到田里。

稻田里灌满水后,人们就会用锄头把田里有些比较突出的稻茬挖翻埋进泥里,方便后续犁田。这时,家里养的牛就起了作用。周爷爷说,他会将自家的牛拉进田里,用犁套上,然后赶着牛在田里绕圈犁田。有的水牛犁田速度快,一天可以犁好几亩,但这只是“毛坯地”,接着,周爷爷还要把田耙平整。

耙完田,施完肥,就要插秧了。那时的秧苗没有秧盘,直接种在泥地里,把秧苗从泥地扯出来,也要花一番力气。“我这食指和拇指边上的老茧,就是扯秧扯出来的。”周爷爷伸出手指看了看。

把一筐筐扯好的秧苗往田间一撒一撒,慢慢地,泥泞的稻田又变成一片汪洋绿海。

70后忆“双抢”

种田是一件“靠天吃饭”的事

????_20190723161510_??.jpg

即将收割的稻田。

70年代出生的周伯伯对“双抢”的印象就是凌晨很早就起来割稻子,等把满满一丘田的稻子割完,天已蒙蒙亮。

那时候的他,年轻力壮没觉得累,只想着早点割完稻、插完秧,这就少了件忧心的事。若不然等雨一下,就什么都做不了了,种田是一个“靠天吃饭”的事。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哪个农民不想“双抢”的时候多出几天太阳,多出一天太阳,就多晒一天谷,多做一天事。但南方的夏天总是避免不了暴雨的洗礼。有时候晒谷坪的谷子来不及收,就被淋了个“透心凉”。“遇上大雨天愁也没有用,只能祈祷第二天是个大晴天,不然收回来的谷子就会发霉咯。”

周伯伯犁田的时候不用赶牛,他给小型耕田机装上柴油机,他叫它“铁牛”。耕田机一天也可以犁完好几亩田,但这样犁出来的地不需要耙,直接可以插秧。用脚踩的,或者用柴油机的打稻机也代替了“扮桶”,“把稻子往滚筒上一放,滚两下就干净了,这让我轻松不少。”周伯伯高兴地说。

等田里的稻子割完,还可以趁休息时间,拿着蛇皮袋到田间捡割稻子时落下的一根根“禾线子”。捡“禾线子”有时也是农村孩子的一个儿时趣事。“双抢”时节,总能看到孩子们在田间伏着身子捡“禾线子”的身影。看到田间有燃烧的稻草,孩子们就从袋里拿出一根“禾线子”,放在火上烤,香喷喷的稻谷让人垂涎欲滴,“炸”出来的白色稻米花也是当时孩子们中间流行的零食。

随着时代的变化,周伯伯家的农具也发生了变化。“最初的时候,我们村子里用的是柴油抽水机,后来,我们又用上了电力抽水机,基本上两三个村子就有一台抽水机,方便多了。”

周伯伯说,在他们的年代,人们只要带一个锄头出门就行了。

90后忆“双抢”

现代机械替代了传统农具

????_20190723161425_??.jpg

农民驾驶收割机在收稻谷。

对90后来说,“双抢”好像是上两辈的事。

现在的90后在田里劳动的少之又少,他们有的在儿时参与过“双抢”,顺便在田里捉泥鳅;有的用上全自动的机械农具,轻松度过“双抢”季。

生在望城长在望城的小周,是个从小看着长辈抢收抢种的90后。

“现在我们家不管是抢收还是抢种,都已经机械化了。”小周站在稻田边,望着田里来回耕作的耕田机说。

如今,全程机械化大大缩短了“双抢”的时间,减轻了农民的压力。割稻子有收割机,不需要人们起早贪黑割稻子、“扮”稻;运谷有拖拉机,不需要青壮年劳动力用背驼着一袋谷运回家;犁田有大型耕田机,不需要驱赶着水牛、驾驶着耕田机在泥地里兜兜转转几小时;扯秧有秧盘,不需要费力地把扎根在泥地的秧苗连根拔起;插秧有插秧机,不需要酸着腰俯着身子把秧田插满;晒谷有烘干机,不需要担心晒谷坪的谷子被阵雨淋湿……

但小周表示,现在“双抢”也面临一个问题,全程机械化的成本要比之前高很多,一次“双抢”下来,赚的利润也没有多少。有些人家打算之后种“一季稻”,够自己吃就行。“我们村里的好多农田已经被承包了,有的做了菜地、有的做了果园,还有的做了花卉养殖基地。”

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双抢”的氛围会随着时代变迁越来越平淡了。

而当年的艰苦岁月已经远去,留下的是记忆中田间弯腰的身影和挥洒的汗水。

来源:红网

作者:姜珊 严甜

编辑:姜珊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rednet.cn/content/2019/07/23/5734574.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