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70年·湖湘巨变|精准发力战贫困 攻坚克难奔小康

来源:红网 作者:李慧 编辑:马丽红 2019-07-24 10:30:16
时刻新闻
—分享—

相关报道:7月25日,开放的湖南给你“好看”

红网时刻7月24日讯(记者 李慧)“从体制改革推动扶贫、大规模开发式扶贫、'八七'扶贫攻坚、到新世纪扶贫和精准扶贫……”新中国成立70年来,湖南全力推进扶贫工作。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湖湘大地展开了史无前例的扶贫攻坚。

湖南农村贫困人口从改革开放初期的4458万减少到2018年底的83万,累计减贫4375万。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精准减少农村贫困人口684万、6202个贫困村脱贫出列、31个贫困县脱贫摘帽,贫困发生率从13.43%下降到1.49%。数字的变化见证着贫困群众的幸福感。

1.jpg

株洲市炎陵县十都镇瓜寮村李华玉家水果基地硕果累累。

盛夏8月,株洲市炎陵县十都镇瓜寮村李华玉家的水果基地硕果累累,果香弥漫。他家原是建档立卡贫困户,近年在当地政府及扶贫队帮助下,发展了15亩高山水果种植,全家因此年增收入8万多元,很快甩掉“贫困帽”。和李华玉一样甩掉贫困帽子的村民还有很多,全村已发展水果种植面积1300多亩,产值520多万元,全村水果种植户户均增收逾万元,贫困户通过水果种植生活得到了改善。

邵阳县福林村,以前是邵阳县的重点产煤村,鼎盛时期全村有大大小小的煤矿200多个。如今,大面积种植福林香柚,楠木、银杏等苗木,发展产业带动乡村旅游,过去的矿山变青山,村里人吃上“旅游饭”。

扶贫不仅让贫困户生活有了改善,贫困村的面貌也村村向上。

在推进脱贫攻坚过程中,湖南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积极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的要求,创造出“四跟四走”产业扶贫新路子、“一授、二免、三优惠、一防控”扶贫小额信贷新举措、“1143”劳务协作脱贫新模式、金融扶贫风险防控等系列经验做法,逐步形成了精准扶贫“湖南样本”。

十八洞村,精准扶贫“村级样本”

3.jpg

大力发展电商扶贫,帮助村民在网上销售土特产等农产品。图为花垣县十八洞村电子商务服务站。

精准扶贫结硕果,深山苗寨换新颜。因精准扶贫,十八洞村的变化日日新。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州花垣县十八洞村首次提出“精准扶贫”重要论述。 2017年,全村实现了稳定脱贫,正在向全面小康的路上稳步迈进。

如今的十八洞村,“党建班子强了,满意多了”;“脑袋富了,干劲足了”;致富产业逐步成型,“钱袋鼓了,还脱单了”。 2012年全村总收入仅140万元,集体经济也是空白。五年多来,因地制宜形成了乡村游、猕猴桃、苗绣、劳务输出等“旅游+”产业体系。2018年,全村人均纯收入由2013年的1668元增加到12128元。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环境美了,生活好了”。

郴州宜章,金融扶贫“宜章模式”

2.jpg

湖南率先打造“无抵押、无担保、基准利率”扶贫小额信贷模式。图为韶山市韶阳村贫困户集中办理贷款业务。

宜章县作为湖南省第二批金融扶贫推进县,紧紧围绕“贷得到、用得好、收得回、可持续”, 探索形成了“三级平台+四员服务+五步清收”模式,即:建立“三级”服务平台,确保贷得到、方便贷;实行“四员”跟踪服务,确保用得好、有效益;探索风险防控“五步法”,确保还得起、主动还;创新可持续发展新机制,确保可持续、稳增收。

目前,宜章累计投放扶贫小额贷款4.29亿元,贫困户获贷率为58.3%;累计收回贷款2.92亿元,其中贫困户主动现金还款2.87亿元、占比98.3%,逾期贷款率为零。

4.jpg

近70万贫困群众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挪出了穷窝。图为新邵县谭府乡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

全面实施精准扶贫战略,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步伐进一步加快。贫困县都有2个以上特色产业,贫困群众“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湘西猕猴桃、龙山百合、靖州杨梅……这些都成了贫困农民增收的“致富果”。近70万贫困群众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挪出了穷窝。贫困地区面貌大为改观, 完成了机场、铁路、高速公路等一批大项目建设,张吉怀、娄怀、龙永……一条条高速连接起外面的世界,贫困地区全面融入了全省4小时经济圈。

70年,扶贫开发,从解决温饱到贫困人口收入大幅增加迈向脱贫致富奔小康,湖南在不断探索,精准发力。

来源:红网

作者:李慧

编辑:马丽红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rednet.cn/content/2019/07/24/5735712.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