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为了保家卫国 必须勇敢起来!”——听“三等功臣”潘通桂讲抗美援朝故事

来源:红网 作者:刘杰华 李全义 黄民日 编辑:康晓乔 2019-07-29 17:34:40
时刻新闻
—分享—

1950年10月,抗美援朝战争爆发。(资料照片)

潘通桂给孙儿们讲自己的战斗故事。 刘杰华 摄

潘通桂示范如何躲炮弹。 刘杰华 摄

潘通桂的抗美援朝三等功银质勋章和证书。 刘杰华 摄

翻开边角发毛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立功证明书》,潘通桂的战功赫然映入眼帘。 刘杰华 摄

立功喜报。

“和平万岁”抗美援朝纪念奖章。

抗美援朝纪念勋章。

革命军人证明书。 刘杰华 摄

潘通桂珍藏的与战友的合影。 刘杰华 摄

红网时刻7月29日讯(靖州站记者 刘杰华 通讯员 李全义 黄民日)“在朝鲜战场,我们都不怕死。怕什么呢,为了保家卫国,必须勇敢起来!”

“八一”前夕,湖南省怀化市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大堡子镇梅子村,91岁的抗美援朝“三等功臣”潘通桂聊起69年前的战火岁月,声音洪亮、神采飞扬。

“当兵要当解放军”

1950年10月,抗美援朝战争爆发。那年冬天,在湘西取得剿匪胜利的解放军第四十七军140师整编征兵。一天,潘通桂像往常一样在山上砍柴,突然一个曾经做过“业余土匪”的邻居慌忙跑过来,边跑边气喘吁吁地说:“快跑,解放军拉夫了!”潘通桂拦住邻居,没有跟着一起跑,说:“国民党部队抓壮丁我躲了,解放军部队我自愿去。”

潘通桂说,解放军对老百姓很好,帮老百姓挑水、扫地、修路、架桥,很受老百姓欢迎,他那时候很想参军,就拉着那个邻居,一起到镇上报了名。

就这样,时年20岁的潘通桂成为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一员。因为看起来机灵,潘通桂被安排当了通讯员。

“我们晚上行军,白天睡觉。当时的朝鲜正值雨季,白天睡着淋,晚上走着淋。”次年3月,潘通桂随部队行走了22天,跨过了鸭绿江,来到了三八线前。

“那时,交通工具很不发达。我们过鸭绿江到朝鲜全靠步行。”虽然年事已高,很多往事已经忘却,但潘通桂还清楚地记得自己当年是47军140师418团2营5连的战士。

“打仗要胆大心细”

在朝鲜战斗的2年多时间,潘通桂已记不清楚究竟经历过少次战斗,但“天德山守卫战”让他的记忆尤其深刻。

1951年8月,美军在换防时放弃了天德山一带高地,140师抓住机会占领了天德山周围约400平方公里的缓冲带,直接威胁美军的补给线,骑一师恼羞成怒,发起了“夏季攻势”,企图夺回阵地。

敌人先用飞机、大炮对我军阵地进行猛烈轰炸,然后再用喷火器扫射,最后才是步兵冲上来。由于志愿军没有防空武器,只能藏在深深的防空洞。每当听到头顶一轮炮弹轰炸过后,知道敌人的步兵又要进攻了,志愿军战士马上从山洞钻出来。往往这时敌兵已近在眼前,战士们用枪又来不及,一上来就是扔手榴弹、拼刺刀。志愿军这样的打法,战士们称为“老鼠战术”。用这个战术,志愿军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进攻。

一天,潘通桂执行任务到山下打水,人还没回到防空洞呢,敌人的轰炸又来了。只听得一声巨响,潘通桂手中的枪被炸烂了。“炮弹两次落入同一个弹坑的几率很小。”潘通桂凭经验判断。于是,敌人的炮弹每炸出一个新弹坑,他就换一个弹坑趴进去,炮弹果然没有伤害到他。

炮声停了,敌人已近在咫尺。潘通桂一个手榴弹扔过去,炸得敌人哭爹喊娘。为转移敌人的视线,潘通桂用棍子挑起自己的帽子、水壶,人却跳到另一个掩体里,继续朝敌人扔手榴弹。敌人根本就搞不清楚他在哪里,却被手榴弹炸得嗷嗷乱叫,丢下十几具尸体,慌忙撤了下去。

潘通桂说到这里忍不住笑起来,他说朝鲜战场的美军虽然在装备上占尽优势,但他们就是怕志愿军“不怕死”。从湘西来的战士特别勇敢,也特别灵活。部队在天德山守了3个多月,美军骑一师折损3000多人没占到任何便宜。

“立功不能以功臣自居”

“我到阵地时,那里草木丰茂,整个山坡都是绿油油的,我离开时,再也不见一点绿意…….”

后来的战斗更加残酷,天德山被美军炸得稀烂,整个连160人战斗到最后仅剩40人,3个通讯员牺牲了2个。潘通桂一张张端详着战友们的照片,眼里噙满泪花。他说,“比起牺牲的战友,我是幸运的。”

“我爸有这些奖章和证书,丢在抽屉里发霉了也不管,战友的照片倒是非常珍惜,让我帮忙拿到照相馆放大做了个相册……”

拉开抽屉,一枚抗美援朝三等功银质勋章、一枚“和平万岁”抗美援朝纪念奖章、一枚抗美援朝纪念勋章、三本证书、一张喜报、一张革命军人证明书,静静地躺在角落里,已经有些霉烂,确实有些时日没去打理了。

“四一八团二营五连战士潘通桂,在战斗中沉着勇敢,打退敌人四次冲锋,坚守了阵地,立三等功一次。”翻开边角发毛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立功证明书》,潘通桂的战功赫然映入眼帘。

“部队给我颁发了立功勋章,但我不能以功臣自居。”从战场上下来后,部队在湖南耒阳驻扎,潘通桂上了一个月的军事学校,入了党、提了班长。部队领导征求他的意见:转业还是复员?潘通桂毫不犹豫地申请了复员。

“我没有一技之长,只会种田。选择复员一来是不给部队添麻烦,二来是思念老娘和妻子。”

回到家乡,潘通桂当选了村里的民兵营长、副书记,但他从来就没有向人说起自己曾经是战斗功臣。只在文革时有一次,造反派想要批斗生产队长的时候,他掏出印有毛主席像的纪念勋章,义正辞严地斥退了造反派。

如今,虽然已经九十一岁高龄,但潘通桂喜欢给孙儿们讲抗美援朝的故事,也乐意担任学校的校外辅导员,给学生讲自己的战斗故事,对孩子们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来源:红网

作者:刘杰华 李全义 黄民日

编辑:康晓乔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rednet.cn/content/2019/07/29/5775616.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