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模范退役军人丨刘绍波:带领贝溪村民向阳花儿开

来源:红网 作者:郭薇灿 肖依诺 编辑:陈雪骅 2019-08-01 22:30:01
时刻新闻
—分享—

编者按:一朝戎马洒热血,一生信念记心间。湖南省18人获评“全国模范退役军人”,3家单位获评“全国退役军人工作模范单位”,2人获评“全国退役军人工作模范个人”。

脱下戎装,奉献地方。他们秉承军队的光荣传统,在不同的岗位继续发热发光。即日起,红网时刻聚焦湖南退役军人,讲述他们的初心故事、责任和担当。

未标题-28.jpg

刘绍波趟着泥泞奔走在贝溪村的乡间小路上。

红网时刻记者 郭薇灿 实习生 肖依诺 长沙报道

秋末去贝溪村,不难看到这样的景象:田间一派繁忙,村民们扛着铁锹,翻出一个个饱满的红薯,挑着担子,满载而归,人人都满面红光,藏不住丰收的喜悦。

两年前,这里还是湖南省级建档立卡贫困村。现在,贝溪村已顺利退出了贫困村的行列,贫困户顺利脱贫,100多户危房被改造,更有各类特色种植、养殖业。贝溪,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刘绍波正是这支致富队伍行进中的领头人。2015年10月,他退伍回家,2016年2月,任郴州市公安局副调研员。2017年2月27日,刘绍波主动请缨,来到桂东县沙田镇贝溪村担任第一书记、工作队长。他以军人的姿态,坚守在这场脱贫攻坚战中。

走进“第二故乡”贝溪村

无人耕种的田地里杂草丛生,崎岖的道路边分散着土阶茅屋。这是刘绍波对贝溪村的第一印象。

贝溪村是湖南省级建档立卡贫困村,全村辖16个村民小组,共659户,2208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83户,545人。村子人均耕地不足1亩,村内无任何经济实体,属于“出行难、用水难、产业发展难”的“三难村”。2015年10月,扶贫队入驻郴州市桂东县沙田镇贝溪村,2017年2月27日,退役军人刘绍波主动请缨,来到贝溪村担任第一书记、工作队长。

双脚踏上这片贫瘠的土地,看着村中缺衣少食、精神不振的村民们,刘绍波下定决心,将这个村子当作自己的第二故乡,把村民当作自己的亲人,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

第一步,是摸清“家底”。刘绍波带领着扶贫队,采取分片包组的方式,一家一户逐一走访。贝溪村道路崎岖,村组分散,大部分通村入户的道路没有硬化,破乱不堪。每天早上,3个人组成的扶贫队一起出发,然后分开趟着泥泞奔走在乡间小路上,到晚上才能会合。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群众在心中就有多少份量。”不知不觉间,刘绍波脚下的皮鞋换成了胶鞋,背起了水壶,戴起了草帽,就像贝溪村中的一个普通村民。每个月,刘绍波只有四五天回家,其他的日子里,他在这个“第二故乡”与村民同吃同住,交朋友、拉家常、话农事,不仅对全村183户贫困户、共545口人的姓名住址、家庭情况如数家珍,彼此间更结下了深厚的感情。

刘绍波记得,那是第一次去村民郭丽芳家中走访,低矮的房门前杂乱地垛着木头,门口长满青苔,斑驳的墙后,郭丽芳一个人呆呆地坐着。在交流中,他了解到,郭丽芳身患残障,失去了劳动能力,靠着低保孤身度日。刘绍波的心中,升起一股责任感。

从此,刘绍波将郭丽芳当成了自己的亲人,隔三差五就去陪陪她,嘘寒问暖,帮她打理家务,每次看望,都会提些油,提些米。东西虽不多,但情谊传递到了,郭丽芳的脸上逐渐有了笑容。每次刘绍波来,她都会坐在门口高兴地迎接。

而在贝溪村,这样的“亲人”还有很多。

未标题-29.jpg

要脱贫,首先得改变村民的思路。

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

“党的政策好!”贝溪村村民郭爱容感恩现在的一切。

郭爱容的丈夫去世,单独抚养着两个女儿,她非常勤奋,但柔弱的肩膀还是难以支撑起这个破落拮据的家。刘绍波非常关心郭爱容一家,时常过来走访,对一家人进行心理上的疏导与支持。除此之外,刘绍波带领队员们,按照扶贫方案,夯实安居工程,对郭爱容一家的危房进行改造修整,确保住房安全。同时为郭爱容申请小额信贷3万元发展生产,缓解了不少经济压力。

大女儿想工作,扶贫队就亲自介绍大女儿到广东打工;小女儿考上了大学,扶贫队按照县委、县政府特别规定和“雨露计划”的要求,落实大学的资金补贴政策。终于,郭爱容一家成功脱贫,母亲和两个女儿努力不懈地生活着,变化让她们看到了希望。

落实政策,借助外力推进脱贫固然必要,但内生动力更为重要。刘绍波说:“我想让村民们内心有一种能动力,从‘要我脱贫’变成‘我要脱贫’。”

郭四海曾是村子里有名的“懒鬼”,不务正业,好吃懒做,总是待在麻将馆,家中孩子生活都靠着妻子打理,为此,夫妻俩三天两头吵架。村民们提起他,都很头痛。

扶贫队为了劝诫村民们劳动脱贫,每家每户地做工作,懒散成性的郭四海成了一道难题。刘绍波下足了功夫:和他交心,走进他的生活,讲道理、讲故事。

终于,在扶贫队的引导下,也被其他贫困户的身体力行所影响,郭四海向懒散告别,种上了庄稼,养上了猪鸭,麻将馆没了他的身影,两口子也不再吵架了。“我以前怕干活,特别懒,等政策救助。刘书记拉着我学习,鼓励我自强自立,被他盯上后,我‘被迫’改变了,现在还当上了村民小组长,突然间我觉得自己挺有成就感。”郭四海笑着说。

郭四海一家在短短一年内,便成功脱贫。现在,村民们提起他,都赞不绝口:“这是我们选出来的村民小组长,郭四海!”

“三难村”成了“发展村”

贝溪村平均海拔高度较高,土地肥沃、气候适宜,种植出来的红薯质优味美。早在2016年,当时的扶贫队因地制宜,在县、镇政府的统一大力支持下,建立了贝溪村的第一家企业——振旺红薯加工厂。

2017年,刘绍波继续按照“一村一品”总体规划,在村级拳头项目——“红薯”身上做文章。他奔走四方,牵线搭桥,拉动企业到贝溪村投资200余万元继续建设村级红薯加工厂,并创新运用了“电商+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模式,使得贝溪村的“恰到好处”红薯干远近闻名,网上订单排得满满当当。他扩大村内的种植规模,使得更多村民受益。

2017年,贝溪村红薯种植1030亩,增加了500余亩,销售红薯干将近60万斤,产值300万元。2018年,村内红薯种植规模上达到了1400余亩,亩产量达到2000公斤以上,受益群众80%以上。

除红薯产业外,刘绍波翻阅大量资料,制定了全村种植另一主导产业规划:黄桃,“桃先森”黄桃品牌在全国畅销,让村民们得到了很多实惠。同时又发展朝天椒、花椒、红米、花豆等特色种植业和养猪、养牛等特色养殖业农产品,帮助当地农民创收。

到现在,贝溪村已顺利退出贫困村序列,村集体年经济收入增加到15万余元;村民人均年经济收入增加到12000余元;群众满意度达到98%以上;投入2000余万元改善水、电、路、迅等基础设施。“建了自来水厂,村里修通了10公里的通组入户水泥公路,还加装了500盏太阳能灯!”村民说。“出行难、用水难、产业发展难”的“三难村”成了名副其实的“发展村”。

迄今,村里还有10户17人未脱贫。接下来,刘绍波将带领扶贫队,继续坚守在贝溪村,持续巩固提升脱贫成效,实现奔小康目标,全面脱贫,走上致富道路。这位退役军人说:“无论我的战场在哪,我都永远记得自己是人民的守护者。”

来源:红网

作者:郭薇灿 肖依诺

编辑:陈雪骅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rednet.cn/content/2019/08/01/5784022.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