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黄锦臣:28年坚守在山区孩子身边的“妈妈老师”

来源:中华网 作者:李林 编辑:何冰 2019-08-02 07:29:58
时刻新闻
—分享—

28年坚守在山区孩子身边的“妈妈老师”

——记高寒山区乡村女教师黄锦臣

日前,我们对湖南省教育基金会提名的最可爱的乡村教师候选人进行了系列采访,其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郴州苏仙岭良田镇渔网村的小学教师黄锦臣。良田镇的渔网小学,乍一听好像是良田河流旁的小学,我们到了实地采访才发现完全不是这么一回事。渔网村位于罗霄山脉南麓海拔800多米的高寒山区,距离郴州主城区约40公里,村子旁边海拔1000多米的山峰高耸入云,峰顶云雾缭绕见不到山顶。我们从郴州良田镇开车前往约15公里外的渔网村,小车居然在100多道急弯的山路上开了40多分钟才开到渔网小学。返程时,在半山腰有条小路,黄老师指给我们看,在前几年没有修通公路和去年没有开通公交车之前,她经常要走两个多小时山路上山去住校工作。

黄锦臣走在上山的小路上。

小山村里的父女两代老师

1991年,黄锦臣从郴州教师进修学校毕业后回到了渔网村的小学做了一名代课老师。我们采访时问她,1991年,她从教师进修学校毕业时刚19岁,正是美好的青春年华,为什么要回到这个小山村做老师呢?她那时回渔网村小学教书,一开始还是代课老师,每月收入只有几十元工资。黄锦臣老师说:“我的父亲是渔网村人,他在五十年代参军去部队,退伍回湖南后,回到家乡的这个小山村做了村小学的老师,结果这一做,就做了36年才退休。我们这个小山村,位置太偏远,交通极不方便,加上很贫穷,根本没有人愿意来教书,村里想读书的孩子也因为山高路远无法出远门去上学,孩子们读书的问题很长一段时间都是村里的大难题。因此,父亲在这个小山村教书三十多年直到退休。”她说,如果我不回来教书,村里孩子们读书的问题就无法根本解决。我是渔网村的人,在这里出生和长大,对这山里的一草一木都熟悉,都有感情。因此,师范毕业后,我还是选择回到家乡做老师,再说,渔网村的乡亲和孩子们也需要我。

黄锦臣辅导孩子们写字

黄锦臣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渔网小学要承担附近16个自然村孩子们的小学义务教育,最远的自然村距离渔网小学约5公里远的距离。乡村的孩子们多为留守儿童,为了保证学生的安全,在天气不好的时候,她常常要护送孩子们放学回家。

黄锦臣她现在还清楚地记得1997年的一个夏天,那一阵山里发大水。有一天她正护送孩子们回家,在经过猴古田祖路段时,忽然听见“哗”的一声巨响。她意识到可能要发生泥石流了,她于是急忙推着孩子们往前跑,离开的那一瞬间,大家回头一看,都吓出了一身冷汗:他们刚才经过的路面已塌陷一大片。黄锦臣老师走在最后面,旁边山坡上的泥石流快速冲过来,孩子们急得大喊,老师,快跑!她赶紧抱住路边一棵大树,才捡回一条命,但她还是重重地摔伤了,后来还落下了骨质增生的后遗症。如今她上下楼时,只要是阴雨天她的腰就会痛。

孩子们眼里的“妈妈老师”是好人

乡村教师不比城市的老师,除了要让孩子们上课学习,孩子们午间休息时,黄老师还要为孩子们做中饭。据当地村民介绍,在2017年以前,由于学校地势高,没有通上自来水,生活用水都是靠老师们去一公里外的水源处挑回学校。山里还经常停电,如此艰苦的条件,使得大多数来支教的老师来了又走,一直坚持下来的只有黄锦臣老师一个人。我们这次采访时见到现在廖家湾中心学校工作的黄早军副校长,她说在那些年,锦臣每天要走好远的山路去挑水回来做饭,她小小的个子,沉重的水桶压在她瘦小的身上,真是让人心疼。

“我刚教书时,班上有个女孩叫黄小青(化名),她母亲嫌乡下苦、家里穷,便离婚后改嫁他乡。她父亲为了一家的生计南下广东打工,年初外出,过年才回家,一年到头黄小青与年迈的爷爷相依为命。”黄锦臣说,“有一天,我在上课时看到她不时在头上抓痒,课后我拔开她的头发一看,发现她头发里有很多虱子。我立即用热水帮她清洗干净,还帮她吹干并梳好头。小女孩摸了摸自己被洗干净的头发,对着镜子看了看,转身扑倒在我的怀里,情不自禁地喊了我一声妈妈,这一声妈妈把我眼眶都叫热了。是呀,留守儿童缺的就是亲情和母爱呀。从此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像带自家孩子一样待学生。”

黄老师发现有个小女生思维活跃,待人有礼貌,尤其喜欢绘画,便结合美术教育在班上开展绘画竞赛活动,并鼓励孩子们积极参赛。这个小女生交的参赛作品是妈妈的一只大手,画下附了一行小字:“老师,我没有妈妈了,你抱抱我好吗?”看着这幅画和这行字,黄锦臣紧紧地抱住她说:“孩子,努力学习吧,老师会像妈妈一样爱你!”从此,这个小女孩又逐渐开朗起来了,课堂上积极举手回答问题,而且在课余时间还积极参加各种游戏,学习进步很快,在苏仙区教育局组织的教学质量监测中,她的成绩由班上的后几名进入了前3名。

边远山村跟城里不一样,卫生条件差,加上孩子们好动,摸爬滚打,一身衣服穿了不到一天就弄得脏兮兮的。黄锦臣把爱清洁、讲卫生作为给学生上的第一课。她教育学生讲卫生先从个人做起,帮助那些缺乏卫生习惯的孩子洗手、洗脸、洗头发,给他们剪指甲、梳头,教育他们从小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就在她这一复一日的教育中,孩子们身上的衣服干净了,手上的泥土不见了,学校和周边的卫生状况好了,环境漂亮了……村里的文明和卫生状况也一天比一天好,乡亲们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我们采访时家长纷纷说,把孩子们交给黄老师,我们放心。

2012年,入学不久的邓爱玲(化名)失去了母亲,父亲要挣钱养家也外出打工了,邓爱玲与年迈多病的奶奶相依为命。家庭的突然变故,让这个6岁的小女孩变得消沉,学习成绩也跟不上。黄锦臣察觉了小女孩的变化,知道内情后,逢双休日便把邓爱玲接到家里与自己的女儿同吃、同住、同学习,时常与她谈心开导她,使她慢慢走出阴影。只要学生遇到困难,黄锦臣总会热情地伸出双手去关心和帮助他们,村里的孩子们都亲切地称她为“妈妈老师”。

我们这次采访时,正好见到黄老师手把手教正在读一年级的黄日升(化名)小同学写字。据了解,小黄同学的母亲不在了,父亲在外打工,他和现在住在山村的爷爷奶奶一起生活。记者问小男孩黄老师怎么样,小男孩马上脱口而出,“好人”,说完很腼腆地笑了。山里纯朴的小孩子不会更多的词汇,一个简单的“好人”,就是对黄锦臣老师的最高评价。

“为了山里的孩子,条件再艰苦我也要坚守”

山村小学的条件很艰苦,交通困难。渔网村位于高寒山区,一到冬天,经常大雪封山,道路难走。渔网小学的留守儿童居多,孩子们放学后主要靠老师护送,黄老师为此专门买了防滑鞋用来护送学生。尽管穿了防滑鞋,但在往返途中仍不知摔了多少跤。特别是2008年的冰灾期间,她不顾及脸上的冻疮,风里来雪里去每天坚持接送学生,每次把学生送到家,双手都被冻得红肿,头发上也结了很多小冰珠。学生家长见到这样的情形感动得热泪盈眶:“黄老师,您为了我们的孩子,真是太辛苦了!”

黄老师在渔网村任教的28年间,也曾经有过调离的机会,但是为了山区的孩子,黄锦臣主动放弃了。黄锦臣夫妇有个视为掌上明珠的独生女儿。2006年,从小就待在自己身边的 7岁女儿要到乡中心小学读三年级,那个小学与黄锦臣工作的渔网村小学相距15公里。中心校领导为了照顾黄锦臣,打算将其调往中心校任教。中心学校的工作条件好多了,而且还能照顾女儿,对领导的关心黄锦臣很是感激。但是,黄锦臣要调走的消息一出,偏僻的小山村像炸了锅,许多家长来到小学,恳请黄锦臣不要走。村干部为此还专程找到中心校领导,强烈要求把她留下,说:“我们村里就需要黄锦臣这样的好老师。”

黄锦臣进行家访。

这可难为了黄锦臣,一面是乡亲们的苦苦挽留;一面是7岁的女儿就要到15公里外的乡中心小学读寄宿。乡亲们那期盼的眼神久久地浮现在自己眼前,她一咬牙决定自己还是留下来工作。女儿去乡中心校开学的第一天她特意请了半天假,把女儿送到中心校就读。但她刚要转身,女儿却抱住她不让走。黄锦臣“狠心”地掰开女儿的手,忍着泪水跑出教室,身后传来女儿撕心裂肺的喊声:“妈妈,我要回家,我不想住校!”

黄锦臣实在放心不下,当天下午她在渔网小学放学后,又搭着摩托车赶到中心校,陪女儿睡觉,第二天清晨赶回村小上课,下午下了课再赶到中心学校来,这样的往返奔波持续了一个星期。周末女儿回到家,黄锦臣给女儿做了好吃的,并开导她说:“你看,你们班上的同学都没妈妈陪睡,你要向同学们学习,也不要妈妈陪好吗?”女儿的思想工作做通了,慢慢地学会了独立生活。黄锦臣又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工作中。

黄锦臣从1991年参加工作到现在,28年坚守乡村教书育人,一直在渔网小学教书,没有走出过大山。28年来,在她的爱心守护下,渔网村的孩子一直保持了100%的入学率,没有一个孩子因为家长不支持或经济困难而辍学。她所教过的学生,后来有100多人陆续考上了各地的大专院校,不少学生毕业后,也选择回乡带领家乡人脱贫致富。黄老师给学生树立了人生的榜样。

新旧校舍对比。

如今,昔日贫困的小山村也有了很大变化,渔网小学的旧校舍在2016年拆除,重新修建了漂亮的校舍,通往山下的公路也在几年前修好了,去年冬天,郴州市还开通了进山通往渔网村的公交车(每天两班)。

我们在采访中得知,受黄老师的影响,她的独生女儿黄蕾也从小立志当老师,去年从郴州幼儿师范毕业后的黄蕾,现在良田镇中心小学任教。

在渔网村,这个昔日的贫穷小山村,黄锦臣父女两代乡村教师,为了改变家乡的落后面貌,不忘初心,一代接一代扎根山区教书育人六十多年,润物细无声,播散文明的种子。扎根大山,把山里孩子送出大山,就是黄锦臣老师心中的最大夙愿。

如今,黄锦臣老师的女儿也做了乡村教师,从黄锦臣的父亲算起,一家三代都是乡村老师,这在当今的社会真是太难得了!我想,正是有以黄老师一家三代为代表的乡村教师扎根乡村,默默地奉献,中华文明的薪火才得以在广袤的乡村地区绵延不绝。(文/李林)

来源:中华网

作者:李林

编辑:何冰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