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她是80后大学生农民 也是最美乡村科技致富带头人

来源:红网 作者:李放鸣 王兴夏 编辑:谢羽 2019-08-14 15:31:25
时刻新闻
—分享—

2.jpg

曾甘华和丈夫王敏在自家门口合影。

红网时刻株洲8月14日讯(通讯员 李放鸣 记者 王兴夏)8月10日,骄阳似火。来自北京、香港等全国闻名大学的30多名大学生,在有关部门的组织下,专程来到湖南省攸县宁家坪镇双凡村,对中共党员、全国最美家庭获得者的曾甘华、王敏夫妇进行采访,并到村部及他们的生态田庄、鸡场及家庭、电商平台“拜师学艺”, 切身体验生活,以大哥、大姐为榜样,探索人生之路。

热血青年爱农村

今年36岁的曾甘华,教过书,当过工厂技管,夫妻俩皆为中共党员、“80后”大学生,他们均是热爱农村,勇于拼搏,又有担当精神的新时代热血青年。早在2010年新婚伊始,他俩志同道合,为奋起带头努力改变家乡贫困落后面貌,以“读书不是为了离开贫困的家乡,而是要让生我养我的故乡不再贫困”的坚强信念,毅然告别城里舒适、体面、高薪的工作岗位,回到穷乡僻壤的故乡,当起了祖国60年代董加耕、邢燕子式的“大学生农民”,从“9只羊起家”,带动一大批有志知识青年回乡创业致富,使家乡的面貌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从贫困走向小康。

5.jpg

鸡场办在山林里

常言道:“放牛乐活,放马乐骑,放羊跑坏脚底皮。”曾甘华看到现在留守在家的大多为老幼病残人,高山放羊,放荡难羁,是种危险活,不具广泛性,而改为养鸡,房前屋后均可,男女老少皆宜,更有适应性,更具示范性。

她的养鸡场,设在家后海拔250米高的山坡上,面积约有40亩,这里青山绿水,松竹成薰,油茶连片,四季花香,地形似是一把“绿色的睡椅”,冬暖夏凉,使鸡群在林间栖息,花间啄食,满山飞扑,野性十足。

养鸡场地,按季轮换;山间草木,交替生息;一年四季,确保茂盛。洁白、肥大、声吭的20只白鹅,是豺狗、黄鼠狼的“天敌”,鹅便使这些山中野兽“闻气昏迷、触迹溃足”,成为鸡场的“长年保安”。

鸡群专食“生态餐”

“养鸡就要养出货真味美,天下畅销的品牌”。曾甘华彻底拒绝“饲料圈养法”,绝不让化学添加剂制作的“高效饲料”残毒滞留人体,无形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成为“生命杀手”。

她采取一套“生态性的养鸡新法”:每天早晨,夫妻两人从房前屋后的地里,将新鲜、人吃的常年蔬菜,如白菜、萝卜、包菜、冬瓜、南瓜、丝瓜、红薯,一一采来,用山中泉水清洗干净,用刀手切成块,使鸡常食“土菜餐”。

曾甘华是一名曾到北京、省城进修,懂技术、善钻研的养鸡巧妇,常年给鸡做“生态套餐”:将玉米20%+豆粕15%+统糠35%+油糠20%+青饲料10%,加入定量的益生菌酵素原液进行混合搅拌、密封发酵成具有酒香、酸甜味道的“生态营养餐”,供鸡食用,让鸡肉变得鲜甜、细密;鸡粪臭气随土壤蒸发消失,常年保持了鸡场无苍蝇、无蚊子、无臭的清洁环境。

4.jpg

四方施善大扶贫

“近山知鸟音,近水识鱼情”。 曾甘华看到尽管农村在改革开放40年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普遍中也有特殊性,有的人因天灾人祸,有的人因恶性疾病突发,有的人因年老无劳动力等各种原因,导致许多幸福人家一夜返贫,或病入膏肓、或债台高筑、或断绝收入来源,成为天底下最值得人们同情、最急等人帮助渡过难关的可怜人!

新时代,党中央将扶贫号角吹响,夫妻俩认识到,作为党的一员,更要有责任、有担当。因此,夫妻俩共同商量,果断将数10万元建房款转为扶贫基金,加入社会扶贫大潮。

怎样扶贫见真效?他俩认识到,赐钱钱花,赐物物尽,只有发展产业,才有“造血”功能,才能实现脱贫致富。于是,以自己的成功之道——饲养乌鸡来引导全县10多个乡镇106户贫困户,以“送养包收”办法,开辟脱贫致富门路。

扶贫之道纵有万千条,但她扼住最关键的两条:一是技术指导;二是产品回收。以产前、产中、产后的全方位、高质量服务,将最小的成本,转化为最大的产出,用科技的力量,助推贫困户受益,她的具体做法是:首先是深入贫困户考察办场条件,确立建场方案,制订发展规模;其次,举办培训班、发放科技资料,让其掌握技术;接着,发送鸡苗,产中实行跟踪管理,全面落实标准化生产;最后,全部实行产品回收:“线上营销”,用微信直播方式或通过电商平台,将产品“快递”到北京、上海、广东、福建等全国各地;“线下直销”,一是广泛参与地方农产品展销会销售;二是与县供销社联营,通过商店出售或送货上门直销。

人们看似平常事,哪知其中辛酸苦。有的贫困户地处攸茶边界、莲塘坳镇的深山老林,从自家到彼家,单程行车就近3个小时,往返路程数百里,106户要行多少路程呢?人们可想而知!一天清晨,渌田镇一贫困户来电告之说有数只乌鸡食欲不振,夫妻俩立即驱车前往,通过对其场地的全面、细心的反复查看,才知是他误用霉变粃谷作鸡床产生感染所至。于是,曾甘华立即用生大蒜泡水进行场地消毒处理,又马上搭建竹子养鸡楼,使鸡群才安然无恙。尤其是在酷暑盛夏高温时节,为了安全、快速地向散布在全县各个角落的106户贫困户送发今年的第二批鸡苗,夫妇俩每天都是半夜2时起床发车送鸡,通常大多是忙到上午11时才吃早歺;中午不休息,忙到下午4时才吃中饭,甚至到晚上1时才能回家。一日复一日,连续几天几夜不休息……

这样,曾甘华的辛勤汗水换来了贫困户丰盈的经济之果:由于管理到位和标准化生产,无一例疫情发生,3万多乌鸡全部散养成功,使106户贫困户可共计创收360多万元。宁家坪镇双松村贫困户黄同成散养200只乌鸡和产蛋,收入可达2.65万元。这样,使他们在困难的时候看到了成绩,看到了光明,驱散了心头“低人一等”的自卑阴云,觉得养鸡原来也是一项伟大的事业!

3.jpg

一家三口合照。

夫唱妻和比翼飞

曾甘华有个志合道同的好丈夫王敏, 他1982年冬出生在一个人民教师家庭,具有大专文化水平,2003-2005年到人民军队锻炼,2005年入党,2006年-2009年在攸县健坤学校教书,2010年同自己回乡创业, 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带头人, 是县、市农业劳动模范,现任双凡村党支部书记。他们俩还有一个花朵般美丽的9岁女儿王曾羽洁和62岁的母亲刘建林, 全家4口人。

曾甘华夫妇除了乐于助人外,还有其他令人称赞的优秀品德。一是夫妻恩爱。新婚伊始就辞别舒适的都市生活,回到偏僻荒凉的农村创业,是爱情的力量,使他们同甘共苦;是共同的目标,使他们夫唱妇随;十年创业路,佊此心心相印,使之苦中有乐,化苦为甜,亲密无间。二是艰苦奋斗。他们一路走来,早有成就,依经济实力,可与村里大多数人一样,享有小车、别墅的豪华生活,但仍然居守在上世纪90年代陈旧的老房子里,走南闯北还是那部老式的农运车,保持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他俩说:“艰苦奋斗是党的传家宝,也是事业兴旺发达、家庭成败兴衰的座右铭,我们永远不能丢!”三是不断进取。为了让农村不再落后,使自己成为有体面的职业,不断学习、进取,是他们成功的最大秘密。曾甘华夫妇生来好学,王敏在部队就成为一名电脑能手;回乡后刻苦攻学农村种养方面的实用技术书籍;到北京、长沙、深圳进修,让自己迅速成为一名“土专家”。 她还到县城、省府长沙及北京人民大会堂进行讲学,她开办的“电商平台”, 成为工作的“千里眼”。 于是,她通过让科技化为手中的生产力,让生产力创造财富,以经济力来改变自己和他人的命运。四是创新发展。今年,他们通过大力引进“隆平高科” 项目,投入巨资将自己承包的新合、双富两组的农田进行综合改造,发展200亩无化肥、无农药的生态种养,走生态兴农之路。五是报效故土。“墙内开花墙外香。”曾甘华的成功,得到世人的关注,纷纷邀她合作兴办产业、当“高管”, 如:某镇主要领导以250亩土地无偿使用为条件许诺;深圳一公司以年薪30万元相聘……当即受到夫妻俩的回绝:“本地产业未办成、贫困户未脱贫,我们不出乡。”

“梅花香自寒苦来。”曾甘华的执着追求、爱心奉献,使不少贫困户绽开了笑脸,社会好评如潮,且得到了上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和认可:使她去年被评为镇的文明建设先进个人、“攸县巾帼标兵”;其先进事迹被湖南科技报刊登为“畜牧水产”版头条,并经报社大力推荐一举跃入全国性的“科普中国最美乡村科技致富带头人”光荣行列,今年5月,被评为全国“最美家庭”。

来源:红网

作者:李放鸣 王兴夏

编辑:谢羽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rednet.cn/content/2019/08/13/5805105.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