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记者 许敏 长沙报道
近日,中国新经济研究院联合支付宝发布首份《90后攒钱报告》,报告显示,92%的90后每个月都会有结余,80%的人会将结余进行理财;对比他们的余额宝和花呗则发现,90后每月在余额宝攒的钱,平均是其花呗账单的4.5倍。此外,90后初次理财时间比父母早了10年。
本着好奇的初心,记者采访了几个在长沙工作和生活的90后,和他们聊聊关于“存钱的那些事儿”。
节流型90后:提高收入,多存钱
[档案]
姓名:邓文实
年龄:21岁
状态:职场新人
类型:节流型
今年刚毕业的邓文实是个标准的90后,1998年出生在湖北,别看他年纪不大,说起存钱却经验十足。
“从读高中起,我就有存钱意识。”他说道,那时就已明白,要想买自己喜欢的东西,必须要有“本钱”。
高中时代的生活费主要是父母给的。邓文实介绍,那会儿,每个星期有150元的生活费,他只花50元,剩下的全部存着,再加上年底长辈们给的压岁钱,三年下来,竟存下五六千元的“巨款”。
“这笔钱最后都用于谈恋爱了。”他笑着说。当然他也承认,“正因有了这笔钱,恋爱中才不至于捉襟见肘。”
上大学后,邓文实也有存钱的习惯,但由于开源不足,他的攒钱方式主要是节流型。
几天前,他刚在长沙找了份底薪+提成的工作,虽不知工资到底多少,但他说钱肯定要存,同时还要努力提高收入,多存钱,买自己想买的物品,过自己想过的生活。
混合型90后:开疆拓源,攒钱投资
[档案]
姓名:覃瑜
年龄:29岁
状态:职场精英
类型:混合型
在职场摸爬滚打近十年的覃瑜,攒钱没有固定的模式,而是在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策略。
“刚毕业的时候,靠的是精打细算。”覃瑜介绍,那会工资才两三千,每个月存下1000元,下馆子、买衣服都要掂量一下。
“拮据的生活状态”维持一两年,开始觉得这样下去不是办法,于是,覃瑜努力工作,开疆拓源,收入也随之翻了好几番。
“现在去饭店、买上千的衣服都不眨眼了。”覃瑜说,收入提高后,自己的生活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今已买了房,准备装修,同时,每个月也会有固定数额存下来。他认为每月的房贷也和攒钱投资一样,“因为房子最后也是自己的”。
他认为身为90后,尤其是男孩子,在存钱方面确实会考虑长远一点,毕竟家庭责任感要承担得更多一些。
关于攒钱,他觉得摆正心态最重要。没钱的时候就不要去考虑格调、仪式感这些,待手中有足够的“余粮”,再来考虑这些也不迟。“这样才能让自己的每一步走得稳妥、踏实。”
规划型90后:购买理财产品,制定详细存钱规划
[档案]
姓名:刘芳
年龄:27岁
状态:成家立业
类型:规划型
刘芳的攒钱经需从一个家庭的角度来考虑,“毕竟我现在是已婚少女了”。她笑着说。
研究生毕业后,刘芳在一家国企上班,每月有固定的收入,她在父母的资助下,买了套小公寓。
后来遇到了心上人,便果断结了婚,老公也准备了婚房,买了车。可以说,在长沙这座城市,她已过得相当滋润了。但她有时仍觉得焦虑,认为“家庭资产需长远规划”。
在她的小家,老公负责赚钱,她掌管财政大权。
为了以后的孩子,甚至二胎,以及孩子的教育,她制定了详细的存钱规划。
“扣除房贷、车贷以后,老公每个月要上缴5000,这是家庭固定存款,用于购买理财产品等。”刘芳介绍,她的工资则主要用于日常开销、娱乐享受、人情开支等。
刘芳有个习惯,不用信用卡,她觉得信用卡会刺激消费。但她却用了花呗,因为不用担心花呗逾期的问题。
“我特别喜欢看着存款的数字逐月攀升,超级有成就感。”刘芳说,她觉得比起“买买买”,存钱能带来更多满足感和幸福感。
来源:红网
作者:许敏
编辑:徐丹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