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白沙溪茶厂人物志② | 王炯楠:藏在手稿里的第一片安化茯砖

来源:红网 作者:刘志雄 编辑:张俊 2019-08-18 13:03:56
时刻新闻
—分享—

编者按:1939年——2019年,80年间,一批又一批的茶人在白沙溪付出光阴,耕耘,并收获。红网、时刻新闻此次报道的8位白沙溪茶人,或兢兢业业于一线车间,或传承创新在制茶工艺,或挽狂澜于既倒,让白沙溪革故鼎新。他们在不同的年代里闪光,湖南白沙溪茶厂的辉煌,也离不开所有勤劳并锐意进取的白沙溪人。

微信图片_20190817092614.marked.jpg

王炯楠(右)在白沙溪茶厂与同行交流。

微信图片_20190817092339.marked.jpg

王炯楠手稿中的劳动记录。

红网时刻记者 刘志雄 通讯员 黄龙兵 益阳报道

安化当地产的第一片成功的茯砖茶(黑茶),出自王炯楠,在1953年,他刚来白沙溪一年。

这块茯砖打破了“只有陕西泾阳能产茯砖”的说法,证明了资江水和安化气候,也能让黑茶长出“金花”(冠突散囊菌)。

王炯楠在白沙溪先后担任过记录员、计划员、技术员、助力农艺师、筛制车间主任和生技科长,最后在副厂长职务退休。

王炯蓝本在杭州的茶厂改制老青茶,后受家乡感召,1952年回乡,开始在白沙溪为安化黑茶的发展尽心尽力。1953年,王炯楠试制茯砖茶成功,1954年,又在湖南首创黑茶的机械化生产。

1956年,白沙溪的手扮牛皮压机因王炯楠得以更新为机动摩擦压机,到1957年,王炯楠又开始尝试茯砖的机械化生产。随着机械化的发展,白沙溪的黑茶产能开始大增。

在王益民记忆中,父亲王炯楠的话很少,“当时他在厂里,我在乡下,跟他待的少。”厂里的工作不方便说,技术性的东西更不能跟家里人讲,王益民对父亲当年在白沙溪茶厂的一切,都不得而知。

因为茶厂有规定,王炯楠所掌握的制茶技术,全传给了厂中技术人员,对亲儿子却守口如瓶。去世后,他留给王益民关于白沙溪的记忆,只有两本红色封面的本子。

一本由湖南省供销合作社赠,是王炯楠在工作中仍始终保持学习的证据。摘抄了涵盖种子选育、茶叶筛选和成茶工艺等多个方面的茶道文章。

微信图片_20190817092651.marked.jpg

王炯楠手稿中的实验记录。

另一本则由中国轻工业工会安化茶厂委员会赠,上面记载了从1956年—1964年间,白沙溪的部分原料采购记录,以及王炯楠的工作笔记。从益阳各地厂区的黑茶生产技艺数据,到茯砖实验中的温度、湿度等小改动的效果对比,王炯楠于制茶一道的精神,在这个纸张泛黄的本子上淋漓尽显。

本子上字迹工整,字里行间,如茶树连片、茶叶连蔓,仿佛有着农艺人员特有的花草美感。笔墨最多的,是王炯楠对实验失败后的反思,有错误总结,也有心得体会,数据之详细,几乎能让一个懂行的茶人,再还原一次实验。

凡数据均有列表,凡不足均有反思,凡突破均有详记。因学识功底深厚,技艺创新理念新颖,王炯楠在很快调离非技术岗位,后面担任副厂长,也是主管生产技术和原料控制。

来源:红网

作者:刘志雄

编辑:张俊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rednet.cn/content/2019/08/19/5820182.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