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丨别了,老井……

来源:红网 作者:凌雨晴 编辑:吴思静 2019-08-19 16:29:34
时刻新闻
—分享—

微信图片_20190819095112.jpg

黄田村。

红网时刻记者 凌雨晴 通讯员 欧芬芳 湘潭报道

在湘潭韶山西南部的黄田村,有一处水田,终年有一股黄色泉水往外冒,村民寓意为日出斗金,便把村名取为“黄田”。而在黄色水田大概50米处,便是黄田村远近闻名的凉亭老井。

对于今年74岁的村民章湘克来说,记忆里的凉亭老井是一口长宽均为1.5米的正方形水井。“当时的老井就是我们的儿童乐园,我们经常在那打水仗。”章湘克说,凉亭老井始建于明朝元年,1970年前,老井承担着黄田村水阁凉亭组、新峰组、文丰组共300多人的生活用水。

在解放初期,章湘克家中共有16口人,要想装满家里的水缸,3个小孩每天每人要挑三担水回家才行,大约240斤左右。章湘克6岁起就跟着哥哥姐姐一起打水、放牛、割草,当时老井旁边是洗衣池,不少妇女、村民在那边洗衣服。刚开始,他好几次都打不上一桶水来,哥哥姐姐还笑他,惹得他经常红了脸。等到他屁颠屁颠把水挑到家里,便只剩下半桶水了。章湘克说:“老井的水凉凉的,夏天都基本保持在12度左右。”大热天里,他经常从外面回到家跑到井边,拿葫芦瓢一舀,仰首喝下去,特别甘甜解渴。

DSC_9081.JPG

老井的井水。

回忆起儿时的老井,章湘克好像有说不完的话。但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老井里的水源已渐渐不能满足人们的生产、生活需要。上世纪70年代,国家鼓励村民自家打井,村民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纷纷在自家门前打了一口很深的井,安上人工摇泵,村民再也不用走老远去挑水了。

“打井取水虽然方便,但水质还是难保障。”章湘克告诉我们,饮用水不洁成为村民们得病的隐患之一。2013年,黄田村启动农村集中供水工程,让每户村民像城里人一样,在家就能喝到水质合格的自来水。

如今,村里每家每户都有了自来水,井不再是生活中的“必需品”,村民家中打的井基本不再使用。为防止小孩不慎掉入井中,凉亭老井的井口也被砌上了水泥,并装上了铁栅栏。

DSC_9077.JPG

如今的老井井口被装上了栅栏。

DSC_9073.JPG

章湘克家中的井已许久不用了,人工摇泵也坏了。

“既要保证水源供应充足,又要保证水质合格,找水源是最困难的。”村里负责集中供水工程改造的村组长章贤孝说,寻找合适的水源花了4个多月的时间,最终在花卜组找到了,水量不仅达到每人每天35升以上,水质评价也是合格。于是,黄田村投资100多万进行水机房建设和管网改造。如今,全村630多户村民家都通上了自来水。

聊起全村接通自来水,章湘克感慨地说:“自来水通到家,拧开水龙头,就可以洗菜做饭,真的很方便。”2018年,湘潭旱情比较严重。黄田村的水机房保持着24小时运转,没停过水。提起村里的集中供水工程,村民一个个竖起了大拇指。


DSC_9088.JPG


黄田村的水机房。

DSC_9047.JPG

章湘克家里用上了自来水。

黄田村的变化仅仅是湘潭市大力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巩固提升工程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湘潭市水利局大力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巩固提升工程,积极推进城乡统筹供水PPP项目,成效显著。截止到2018年底,湘潭市农村总人口178.87万人,农村饮用自来水人口151.17万人,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84.51%,农村安全供水体系基本形成。全市9.53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也基本解决。

如今,挖井取水已成旧事,人们络绎不绝到井边挑水的情景也已经永远定格在了那个年代。用水便捷而卫生已成为湘潭农村生活的主流。老井更多地作为一种风物象征承载着旧日的回忆。井依然是那口井,生活早已不是那时的生活。别了,老井……

来源:红网

作者:凌雨晴

编辑:吴思静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rednet.cn/content/2019/08/19/5821430.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