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民政扶贫丨打好一手山水“王牌” 泸溪县红岩村做足生态产业文章

来源:红网 作者:陈彦兵 编辑:李丽 2019-08-27 10:57:39
时刻新闻
—分享—

9999.jpg

8月24日,省民政厅驻村帮扶点——泸溪县武溪镇红岩村举办首届摸鱼节。

777777.jpg

数千名游客下田摸鱼。

红网时刻记者 陈彦兵 实习生 陶梦霞 泸溪报道

红岩村位于湖南省湘西自治州泸溪县武溪镇西南部,因为交通不便等原因,该村贫困发生率一度高达35.4%,是深度贫困村。

2018年3月6日,湖南省民政厅帮扶工作队正式入驻泸溪县武溪镇红岩村。一年多来,省民政厅驻红岩村帮扶工作队(以下简称驻村工作队)结合当地实际,坚持打好“山水牌”,从发展产业入手,让红岩村在2018年实现整村脱贫摘帽,贫困发生率从2015年的32.91%降至0.71%,598名建档立卡困难群众已脱贫585人。

稻田田埂硬化养出稻花鱼

777.jpg

省民政厅驻村帮扶工作队在红岩村硬化田埂近300亩。

“稻花鱼”是一种稻鱼互利的种养模式,稻田养鱼具有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效益好等特点,非常适合山区稻田放养。驻村工作队尊重红岩村群众种养稻花鱼的优良传统,建成田埂硬化的高标准稻花鱼基地240亩。

原有稻田田埂绝大多数是土壤,长期以来的水土流失和冲刷,导致原有的稻田田埂漏水比较严重,使得原有稻田蓄水能力较差的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影响稻田养鱼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砌这个要砌三次,不容易呢。”红岩村村民杨晚花介绍:“砌了这个之后稻也长得好,鱼也不用担心会跑掉了。”

555.jpg

红岩村稻花鱼产业养殖基地。

田埂硬化可有效加高田埂,增强蓄水能力,提高水稻和鱼的产量。且硬化田埂具有永久性,能改变田埂年年修的问题,降低稻田维护成本。

目前,红岩村已发展稻花鱼近300亩。工作队将按每亩100元实行奖补,引导村民勤劳致富。

杨晚花家里有两亩田,稻谷的产量得看种子的质量,一般都在1000斤左右。去年,每亩地里收获了稻花鱼八十多斤,按照市价30元/斤来算,每年可增加近5000元的收入。“现在田埂上砌了水泥,今年产量一定能更高!”

今年8月24日,红岩村举办了首届摸鱼节,驻村工作队坚持“网上+网下”的宣传方法,引导社会各界参与消费扶贫。驻村工作队队长江晓军表示:只有树牢品牌意识,注册商标,强化生态种养,才能不断做大做强产业。

椪柑品质改良结出“黄金果”

55555555.jpg

泸溪椪柑。

泸溪县属于山地丘陵地貌,非常适合柑橘生长,当地群众有着上千年的柑橘种植历史,椪柑是泸溪的农业支柱产业,泸溪县也被誉为“中国椪柑之乡”。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泸溪县利用得天独厚的山地优势和良好的区域小气候条件,椪柑种植总规模曾达到2万公顷,椪柑年总产量达18万吨,走出了一条依托发展椪柑产业带动农民增收脱贫的“产业富民”之路。

可驻村工作队来到红岩村时,发现情况并不乐观:树龄老化、品质退化,品种结构单一,这些问题成了红岩村发展椪柑产业的瓶颈。

加之2018年遭遇的50年一遇的零下4~5℃的持续低温天气,椪柑受灾严重:部分树枝梢冻死,落叶严重。红岩村椪柑产业不能再走“老路子”。

驻村工作队聘请省农科院、泸溪县农业局专家来村指导,实地考察,帮助改良品种。目前已实施品改脐橙201亩。

红岩村地理条件适宜脐橙的生长,与椪柑相比,脐橙树更耐寒,脐橙的价格更高,观赏、药用、食用价值更加丰富,加工利用技术更为广泛:可做成果酱果酒陈皮等多种产品。

椪柑品改仍处于起步阶段,之后驻村工作队仍将邀请柑桔专家进村现场指导,开展集中培训,发放技术资料,不断提升农户科学种植水平,让这些枝头上挂的水果成为村民们的“黄金果”“致富果”。

黄桃种植助力乡村旅游

666.jpg

黄桃幼苗和上百亩辣椒搭配种植。

乡村旅游已成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贫困人口脱贫的一条光明大道。驻村工作队决定将黄桃作为又一大扶贫产业,走一条农业产业扶贫和旅游产业相结合的乡村振兴之路。

黄桃具有生长快、结果早、产量高、品质优、管理简单等特点,营养丰富且有延缓衰老、提高免疫力等作用,堪称养生之桃。

目前,一条乡村旅游景观带正在打造。从娄底买进的5000株黄桃被村民们种下,建成了150亩的黄桃基地,今后黄桃基地将在条件成熟时建设游步道等旅游观光基础设施。同时,驻村工作队将黄桃苗发给每家每户,将来走在红岩村可以看到房前屋后都是挂果的黄桃树。

基础设施建设、丰富旅游产品、打造一批“小而精、精而美”的旅游产品……驻村工作队的工作才刚刚起步,要做的还有很多。

4444.jpg

泸溪黄桃。

驻村工作队队长江晓军介绍,工作队所做的,是希望给村民建设一条持久的农村产业旅游的道路,而非换一个干部换一种方法的发展方式。

产业是农村脱贫的“牛鼻子”。驻村工作队因地制宜,以生态农业产业为核心,在红岩村大力发展“半城郊型”经济,做足“山水文章”,培育特色种养产业,让70%的村民参与产业发展,20多人返乡创业,群众收入日益增长。

来源:红网

作者:陈彦兵

编辑:李丽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rednet.cn/content/2019/08/27/5872736.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