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警”秀年华丨不能忘却的记忆 衡阳老交警的马路人生

来源:红网 作者:宋美君 编辑:姜珊 2019-09-03 15:55:48
时刻新闻
—分享—

编者按:1949年10月15日,衡阳市公安局正式成立。70年来,衡阳公安队伍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在维护稳定,保障民生、服务发展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谱写了一部不怕牺牲、甘洒热血的战斗史,一部奋力拼搏、不畏艰难奋斗史,一部砥砺前行、锐意创新的发展史。

在这段峥嵘的岁月里,坚定的信仰始终伴随着代代衡阳公安人的成长,红网通过寻找老照片,聆听老故事,一起追寻衡阳公安的前世今生,见证那份信仰的力量。

红网时刻记者 宋美君 衡阳报道

DSC_1400_wps图片.JPG

刘细展带上老花镜,翻阅一张张老照片。

刘细展带上老花镜,打开一个不大的简易塑料袋,缓缓地拿出一沓泛黄的老照片。

每一张老照片都承载着一个故事,记录了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刘细展的那段岁月与衡阳的交通有关,他以一个“老交警”的身份见证了衡阳交通近30年的变迁。

生活在智慧交通下的今天,你无法想象,上下班高峰期黑压压的一片自行车挤个水泄不通是怎么样的情形,你也感受不到手动信号灯是怎样操控,也更理解不了没有电子抓拍怎么治理交通违法……而这一切,刘细展都亲身经历过,并深深地刻在了他的心里。

刘细展今年67岁,是一位退休的“老交警”。1985年从部队转业,由于在部队担任汽车连连长,从事交通和汽车管理工作,转业时,他毅然选择了与“老本行”相关的行业,来到了当时的衡阳市公安局交通大队,当上了一名交警。殊不知,这一当就是26年。

手扳信号灯指挥“自行车大军”

微信图片_20190902213236.jpg

刘细展站在指挥台上指挥交通。

“看今天的衡阳城,交通四通八达,红绿灯有序地分布在各个路口,然而30多年前,衡阳很多老百姓没有交通意识,不按信号灯出行,随意横穿马路。”8月28日,刘细展站在高楼的窗户前,翻开一张张老照片,再远眺窗外,感慨万千。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自行车是当时的“三大件”之一,许多家庭都拥有自行车,路上鲜有吉普穿行。

“用浩浩荡荡来形容当时的自行车大军一点都不夸张,特别是上下班高峰期,机动车道上都是自行车,有些时候自行车将汽车围在中间‘无法动弹’。”刘细展说,“因为人们的安全意识比较淡薄,自行车违章特别多。”

微信图片_20190902213833.jpg

行路难。屈贵仕/摄

当时整个交通大队只有百余人,负责城区和郊区的交通和车辆管理工作。指挥自行车大军主要靠“鸟笼子”里的手扳信号灯。刘细展口中的“鸟笼子”便是当时的圆形玻璃岗亭。

岗亭一般设在每个路口的侧边,设有一控制盒,城区也就10个岗亭左右。每个岗亭两人值守,一个交警坐在岗亭里,时刻关注路口的车流量,进行合理判断,拨动开关,控制东西或南北方向的车流,另一个交警现场指挥,2个小时轮换一次。

“坐在‘鸟笼子’里,绷紧每一根神经,容不得半点松懈,一天下来胳膊都是酸痛的。”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了30多年,刘细展回忆自己走过的路,仍然历历在目。

八十年代末,信号灯控制由手动进入半自动,“每天早上上班时,将开关打上,信号灯就能自动变换了。到下班时再将信号灯关闭。”这样一个小小的变化,对当时的刘细展这样的交警来说,是一个莫大的“解脱”。

时间回溯到九十年代初,信号灯控制终于进入全自动,也覆盖了整个城区的大街小巷。

道路拓宽是心愿,智慧交通不敢想

微信图片_20190902213242.jpg

八十年代骑上边三轮摩托车是一件“骄傲”的事。

80年代的衡阳,城区道路非常狭窄,只有来去各一个车道,最宽要数解放路,也不到4车道,虽然机动车少,却经常拥堵,107国道穿城而过,更是堵得厉害。

“希望道路拓宽是当时我们交警最大的心愿。”刘细展说,在大家的期盼中,90年代初,终于迎来了主干道拓宽翻修。

“当时修路期间,为了维持秩序,我们每天晚上执勤到半夜,但大家都干劲十足。现在回想起来,那个时候的我们是最苦的时候,却又是最高兴的。”回忆着当年,刘细展脸上绽放着笑容,“想起来怎么感觉就像是在昨天一样,可是岁月不饶人。”

道路变宽了,交通秩序并没有随着道路的拓宽而改变。随着时代的发展,机动车数量快速增长,道路也变得更为错综复杂,仅有红绿灯已不相适应交通管理。电子抓拍系统应运而生。

而衡阳的电子抓拍系统的运用似乎开了个“小差”。1998年,衡阳在当时标志性地段“莲花大厦”和解放路安装了电子抓拍系统进行试用,结果以抓拍信息和数据不吻合而停用,直到数年后再次运动电子抓拍系统,衡阳交通管理工作才正式走上高科技管控的新阶段。

如今,衡阳雪亮工程已达到无间隙覆盖,小到不礼让行人,违规压线变道,大到交通事故逃逸,每一处违法行为都无所遁形,助力城市管理“智能化”,提高群众安全感、幸福感。

微信图片_20190902213256.jpg

1992年,刘细展在珠晖大队上交通安全教育课。

“从原来的手控信号灯,到电子警察,再到现代化的指挥中心,城市每一个角落的交通情况全盘掌控。加上交管12123手机处理交通事故等先进的设施和技术,将衡阳的交通管理打造成了真正的智慧交通。”谈起这些翻天覆地的变化,刘细展赞不绝口。

一张张照片被再次翻过,30年的光阴也再次被浏览。

未来的衡阳的交通,应该是什么样子,又会成为什么样子?刘细展不敢想,就像当年道路拓宽就是他们莫大的心愿,而不敢想像今天的智慧交通一样,时代发展太快、无法预见。

“但交警为民服务保畅通的那份初心永不变,30年前如此,未来亦如此。”刘细展话语果断且坚定。

来源:红网

作者:宋美君

编辑:姜珊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rednet.cn/content/2019/09/03/5913171.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