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丨一张老照片带你“穿越”巨变

来源:红网 作者:凌雨晴 楚湟 吴思静 编辑:吴思静 2019-09-04 16:46:26
时刻新闻
—分享—

1.jpg

红网时刻记者 凌雨晴 楚湟 吴思静 湘潭报道

红网湘潭站8月9日刊登的《解放日⑨|湘潭解放 他与回水湾贫雇农一起迎翻身》报道中,有一张拍摄于新中国成立前后的黑白照片。照片中,一个模糊的身影站在一间破旧的茅屋前,照片下方写着“湘乡县十一区贫农彭泽九全家六口人住的一间破茅屋”。

粗糙的图像和简单的文字,记录下了那个岁月里,一家贫苦百姓的生活情况。几十年过去了,当年的贫农彭泽九一家和其后代现在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

辗转多个单位,我们从湘潭市史志办、湘乡市史志办了解到,当时的湘乡县十一区大致为现在的湘乡市月山镇区域。于是,我们带着有限的信息,踏上了探访彭泽九和他的家乡之路。

4.jpg

月山镇白龙村。

从湘潭市区驱车90多公里,我们来到了位于湘乡市中部的月山镇白龙村,与湘乡市彭祖文化研究会白龙分会会长彭培根取得了联系。在表明了此行的来意后,十分熟悉彭氏家族史的彭培根欣然决定帮助我们进行寻找。

“单从相片来看,这个湘乡县十一区大部分区域确实是在月山镇,应该是白龙彭氏。但根据年纪应该是‘封’或‘禄’字辈,而不是‘泽’字辈。”彭培根说,照片中的彭泽九按时间推算到现在应该有120多岁了,但他的取名并不是按照彭氏班序进行的。

mmexport1567165304604.jpg

由于无法通过彭氏班序查询,我们只能用最原始的办法来翻阅族谱。

无法通过彭氏班序查询,给此次寻访之路带来了新的困难。“我们可以试着去翻族谱,但希望依旧渺茫。”彭培根说,如今他正在负责对彭氏族谱进行第八次修订,其中详细记录了彭氏家族世代的演变,可能对我们的寻访有所帮助。

在彭培根的办公室,一本本排列整齐的族谱摆放在桌上,沙发上的木箱子还有厚厚的几摞。由于没有更多的信息,我们只能一页页、一本本,用最原始的办法进行寻找。彭培根说:“这里共有62本族谱,记录了3万多人的信息,翻一个星期都未必找得到,真的是大海捞针。”

????201992229040031.jpg

77436228246f6bec81844149fafc43f.jpg

彭氏族谱。

经过一天的努力,我们没有找到更多关于彭泽九的信息。正在我们愁眉不展的时候,白龙村村支书吕辉说:“新中国成立前,这里的人基本都是住的茅草屋,生活水平也差不多。村里有位93岁的‘崇’字辈村民——彭慈林有着类似的生活经历,我们不妨去看看。”

从村部出发,不一会儿就来到93岁村民彭慈林的家。这是一个被绿树围绕的农家小院。两栋两层楼的楼房一横一竖地摆列着,雪白的瓷砖贴满了外墙,干净整洁的院子里停了几辆货车和轿车。

24ea424bee22f387eb16ffbd90713da_副本.jpg

村民彭慈林现在的家。

“没体会过以前的苦,就不知道现在的日子有多甜。”虽已是耄耋之年,但彭慈林精神头还很足。他穿着一件白色背心,说起话来铿锵有力。家里人告诉我们,别看老人已经90多岁了,平时吃完饭总要出去走个几公里。

彭慈林告诉我们,解放前他住在当时湘乡县十一区最穷的褒龙村,16岁就挑着扁担走600里路到益阳去做事。一边扮禾一边卖点小鱼仔,七八天最多能赚2块大洋。1958年之前,彭慈林还住在褒忠山山冲下的褒龙村。由于条件限制,当时那里没有路、没有井、没有瓦、没有当兵的、没有大学生等,被称为“十一没有”的村子。

5.jpg

93岁的彭慈林(中)说起话来铿锵有力。

“当时住的都是茅草房,一旦刮风下雨就不得了。”面对儿时生活的窘境,如今的彭慈林只是笑笑。他说,当时下大雨,要在家里挖个大坑,让雨都流到这个坑里,再用桶子一桶一桶地提出去,这样才能保证房屋的基础木桩不受到损害。而条件好一点的人家,还会用塑料布把要睡的床头盖起来,不让要睡的被子和地方被淋湿。

新中国成立后,彭慈林在村上的生产队做事,参加过塘坝、水库、公路等公共基础设施的修建。改革开放后,他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还当过民兵。

3.jpg

1958年前,彭慈林就住在褒忠山山冲下的褒龙村,被称为“十一没有”的村子。

11111.jpg

如今这里,只有为数不多的土坯房了。

“好日子都是靠肩膀挑出来,扛出来的。”现在彭慈林有3个儿子、2个女儿、4个孙子、2个孙女,后辈们都发展得不错,家中也出了不少大学生。近年,家里还添了个小重孙。彭慈林也享受到了四世同堂的天伦之乐。说起儿孙,彭慈林更高兴了:“他们都很听话,很孝顺,这楼房就是我大儿子在1998年的时候花18万多元建的。”

虽说彭慈林身体硬朗,但毕竟年事已高,身边还是离不开人。照顾老人的重任就落到了大儿子彭罗根的身上。今年60岁的彭罗根目前在家务农,顺带做一些门窗业务。

6.jpg

彭慈林家中电器家具一应俱全。

1979年,彭罗根服役于南海舰队217编队,1982年退役后便在长沙做起了米粉生意。1991年,彭罗根花3万多买了他的第一辆车——北京吉普,而如今停放在院子里的小货车已是他的第八辆车了。他略带羞涩地说:“车换得多,但都没啥好车。现在这个车主要是为了跑业务,拉货。”

如今,彭罗根的大女儿在香港成了家,大儿子在深圳读书深造,小儿子在全省跑货运。回想儿时的环境,再谈到现在的生活,彭罗根连连摇手说道:“那不能比,可以说是天壤之别。”他告诉我们,在年轻时候做体力活时,他一个月要吃140斤的米,而如今平时吃饭吃一碗就足够了。彭罗根说:“以前是吃不饱,现在是吃的东西太多,每天都跟过春节一样,都不想吃了。”

ec1a41f97bd8c95c7f7c134deaa7d6f.jpg

干净明亮的小楼房。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精准扶贫的深入推进,像彭慈林一家过上幸福日子的家庭在白龙村比比皆是。白龙村在2016年实现了省定贫困村“摘帽”退出。2018年,白龙村贫困户脱贫12户33人;完成21户四类人员的危房改造,其中建档立卡对象有14户。

目前,白龙村现有张氏黑斑蛙养殖专业合作社、鹏伟种养专业合作社、合乐农机专业合作社、褒麓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这些合作社已初具规模,并与全村建档立卡贫困对象签订了土地流转和劳动用工合同,使贫困对象获得土地收益和就近务工的机会。其中,黑斑蛙养殖专业合作社去年盈利50余万元,有17户贫困户与合作社建立利益联结机制,贫困户通过土地流转及务工收入,每户每年可以获得2000元至5000元不等的经济收入。

月山镇白龙村张氏黑斑蛙养殖基地.JPG

月山镇白龙村张氏黑斑蛙养殖基地。

如今白龙村村民的荷包越来越鼓了,小日子也越过越滋润。看到村里房子由旧变新,产业从无到有,设施从点到面,人们的精气神也远胜于之前,到处都是一片山清水秀、欣欣向荣的新景象。

尽管这次我们没有如愿地找到照片中的彭泽九和他的屋子,却听到了更多的新故事,见到了他家乡的巨变。黑白照片记录下的那段沉重历史早已远去,如今的新生活色彩斑斓……

来源:红网

作者:凌雨晴 楚湟 吴思静

编辑:吴思静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rednet.cn/content/2019/09/04/5948353.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