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衡阳风华·70年70人丨洛夫:“诗魔”恋乡愁 因为风的缘故

来源:红网 作者:王敏 编辑:李覃梁 2019-09-09 11:29:23
时刻新闻
—分享—

编者按:在时间的碑林里,总有一些人、一些事,铭刻在那里。

他们是革命者、拓荒者、奋斗者,更是你我一样的普通人。

但他们从来不是天生就矗立在那里。他们的每一步,都是激昂、坚守与担当。他们如丰碑般树达与铭刻,也如帛书般耐读与沉思。

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衡阳市委网信办、红网衡阳站联合推出“衡阳风华·70年70人”网上展览活动,利用红网、“衡阳发布”等网络平台,通过系列报道、集中展览、网上互动、对外宣传、结集成册等,对历史致敬,发时代宣言,向先进学习,为衡阳聚力,将精神承扬。

为省域副中心而聚力,为最美地级市而奋斗,继往开来,砥砺前行,让我们走近那些人、那些事——

??.jpg

红网时刻记者 王敏 整理报道

“为何雁回衡阳?因为风的缘故!”

1988年,洛夫回家探亲。当时,家乡的人们希望洛老题字,洛老饱含深情地写了这两句话。衡阳有座山叫回雁峰,相传大雁因避寒而向南飞,飞到衡阳就停住了,等明年春天再飞回北方。是啊,为何雁回衡阳?只因为这无法预测的命运之风,把先生吹去了台湾,之后又重新吹回了老家。

洛夫是享誉华文诗坛的台湾著名诗人,自16岁开始写诗,洛夫就醉心创作、笔耕不辍。

自上世纪80年代末起,洛夫经常返回大陆寻根、探亲、讲学、交流、办展。回首洛夫一生,可以看到他以自己的行动,实践了他的主张“生命的价值不能以时间的长短来衡量,只要心中有诗有爱,瞬间即是永恒”。

洛夫原名莫洛夫,1928年出生于湖南衡阳,1943年10月以笔名“野叟”,在衡阳《力报》副刊发表第一篇散文《秋日的庭院》。1947年在南岳开始新诗创作,以处女作《秋风》展露才情。嗣后在衡阳《大华晚报》《中华时报》《市民日报》《力报》等报纸,发表二十余首诗歌、十几篇散文。

1949年,洛夫赴台,毕业于台湾淡江大学英文系,曾在东吴大学执教多年。1954年,他与张默、痖弦组成《创世纪》诗社,在台湾发行同名诗刊,与《蓝星》《现代诗》三足鼎立,对台湾现代诗影响深远。

洛夫写诗、译诗、教诗、编诗一生,先后出版40余部诗集、9部散文集、5部评论集、8部译著。作为台湾现代诗重要的开拓者,其诗作充满了诡谲绮丽之美,充满了魔幻与动感,极具震撼力,被诗坛誉为“诗魔”和“诗人中的动力学家”。

在评述自己的诗歌创作经历时,洛夫曾表示,“小学时代学习背诵唐诗宋词等传统文学经典,青年时代希望有所突破,因此又学习了大量西方现代主义诗歌,但是我不久发现它晦涩难懂,又回过头重新审视和学习中国传统的文学经典,流连在‘那个烟雨朦胧的埠头’,最后完成了从古典到现代再到古典的升华。”

在外旅居近70年,洛夫始终心系故土,眷恋家乡,思念之情不时跃然纸上,写有许多首(篇)关于衡阳的诗歌和散文,代表作分别是诗歌《边界望乡》《再别衡阳车站》《与衡阳宾馆的蟋蟀对话》《河畔墓园》《母亲的棉袄》《蒹葭苍苍》《清明读诗》《家书》《剁指》《读雪》《赠大哥》《岁末悼亡弟》《又见衡阳老屋》,散文《那年的雪——记一段游击生涯》《雪,一首又白又冷的诗》《我读到的第一首新诗》《杨泗庙的幻影》《回忆外婆》《焚诗祭母记》《在火焰中看到母亲的脸》《梦与祈祷》《乡情比酒浓》《醉里得真如》《老屋》《回乡探亲杂忆》。

自1988年8月起,30年来,洛夫回大陆30余次,省亲访友,讲学传道,出席诗会,交流诗艺,举办诗歌朗诵会和个人书艺展。期间8次回到家乡衡阳,在魂牵梦萦的桑梓之地、父母之邦,洛夫用文学、书法和人格魅力,感染着一个又一个故乡人,留下了一段又一段故乡情。

来源:红网

作者:王敏

编辑:李覃梁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rednet.cn/content/2019/09/09/5955855.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