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最美科技工作者|刘飞香:只做能填补国内甚至全球空白的产品

来源:红网 作者:严远丹 编辑:高芹 2019-09-16 17:28:55
时刻新闻
—分享—

编者按:2019年湖南“最美科技工作者”学习宣传活动,袁隆平、官春云、印遇龙、刘飞香、陈富昌、赵中伟、胡建华、庹年初、彭际淼、喻翠云等10人获得“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他们有的扎根脱贫攻坚和科学普及领域,奉献青春热血;有的严谨治学甘为人梯,甘作培育新人的“铺路石”;有的“板凳甘坐十年冷”,用科研成果赢得世界同行尊重……红网时刻推出“最美科技工作者”系列报道,展现他们的精神风采。

WechatIMG5.png

刘飞香(中)在进行盾构机技术指导。

红网时刻记者 严远丹 长沙报道

“我们只做能填补国内空白甚至全球空白的产品。”9月5日,在中国铁建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办公楼里,董事长刘飞香这样介绍公司的战略定位。

彼时,在百米远的厂房内,几台直径10余米的重型盾构机“整装待发”,将出口俄罗斯、印度等地。工人们正在做交货前最后的检测。这些盾构机正是刘飞香所说的能填补国内甚至全球空白的产品之一,是刘飞香十余年带领团队夜以继日、攻坚克难的成果。

技术创新:从跟跑到领跑

刘飞香是铁建重工党委书记、董事长,长期在工程领域耕耘。对科技有着执着的追求。他带领研发的盾构机,全名叫“全断面隧道掘进机”,是一种隧道掘进的专用大型工程机械,被称为“地下航母”。

曾经,盾构机技术长期被国外垄断。

“国外每台盾构机售价都在1.5亿元左右。刀盘和零部件的更换,要价更是高得离谱。盾构机变成了他们的‘印钞机’。”铁建重工首席专家何其平介绍。

进口设备价格昂贵、服务得不到保障,大型工程建设时常被卡住脖子、扼住喉咙,面对这样的困境,刘飞香决定,从零起步,自主创新,瞄准高端地下工程装备自主化、国产化、产业化目标,立志做出中国自己的高端地下工程装备。

说干就干,2008年初冬,在长沙东郊的一片荒地上,刘飞香带领创业团队住进了工棚。

8个月后,一个以盾构设备研发制造为龙头的现代化工程机械制造基地在湖湘大地上建成。

“基地从零起步,在“铁皮屋”里办公,冬冷夏热,边建设边研发;技术艰辛突围,没有购买国外图纸,自己摸索着画图纸。”刘飞香回忆说。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0年首台土压平衡盾构机“开路先锋19号”横空出世,国产化率达到87%,让原本均价在1.5亿元左右的“洋盾构”,在中国被迫降价30%。

这台自主研制的盾构机一下线,就用于北京地铁工程。月开挖进度达600多米,远超国外的同类型盾构机。

此后,刘飞香团队研发的盾构机在施工过程中不断取得傲人成绩。在长沙地铁2号线的施工中,铁建重工的盾构机创造了一次性掘进1800米不换刀盘的纪录。整个区间作业完成后,刀盘的磨损程度很轻,甚至刀盘内侧的很多地方连油漆都没有掉,盾构机完好率达到96%。

在吉林省引松供水工程中,与当时世界排名第一的掘进机正面比拼。结果,铁建重工的盾构机提前半年贯通隧道,而同场竞技的外国品牌相比足足迟到了一年。

在刘飞香的推动下,从十余年前国产掘进机在国内的市场占有率不足10%,如今跃升到90%以上,在全球市场也占据了三分之二以上的份额。以铁建重工为代表的企业,完成了技术从跟跑到部分领跑、市场份额从配角到主角的历史性转变,产品还出口到俄罗斯、土耳其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机制创新:识才、爱才、用才

对待科研工作,有着超出常人的严谨,超出常人的热情,还有超出常人的创新能力。这是铁建重工科技发展部的郝蔚祺对刘飞香的评价。“在刘总身边,我们必须随时绷紧脑海中的弦,才能跟上他的节奏。”

刘飞香不仅自身热衷于科技创新,作为团队的领导者,也非常重视研发团队的培养。

“铁建重工从2007年创办至今,始终坚持两个不变,一是研发技术人员占员工总数的20%不变,企业现有超过1500名研发技术人员;二是研发经费占营业收入的5%不变,企业每年都会拿出几亿元经费开展研发。”刘飞香说。

科技创新靠人才。在铁建重工,所有引进的博士,几乎每人都有至少四五十万的奖励,且实行年薪制,有的高端人才收入甚至比董事长还要高。

研发团队享受高薪,而团队的平均年龄也不过35岁。在人才提拔方面,刘飞香坚持“不拘一格”与“有为便有位”的原则。35岁的秦念稳,就因工作出色,技术过硬,被提拔为铁建重工智能技术研究设计院院长。

当然,有鼓励,也有压力。“干部原则上每年要下17%,员工的淘汰率每年19%到15%,去年淘汰了300多人。”刘飞香表示,必须通过这种大浪淘沙留下金子。“不管是什么人,背后有什么关系,只要不能胜任,就必须淘汰。”

敢为人先,勇挑重任,只做能填补国内甚至全球空白的产品;只做在能国内行业市场占有率排前二的产品,凭借着这样一股韧劲和闯劲,刘飞香引领一场中国隧道智能建造的生动实践和深刻变革,超级地下工程装备已成为继超级杂交水稻、超级计算机、超高速轨道交通后,湖南“超级家族”的又一张新名片。

“我们现在在攻关川藏铁路,这是人类历史上最难超级工程。”川藏铁路有 85%是隧道,且穿越的都是横断山脉,铁路埋深最高达3000米。

“川藏铁路能否成功,关键在隧道能否成功。隧道关键在隧道施工装备,这就更需要智能化装备。我们正全力攻关”,刘飞香说。

来源:红网

作者:严远丹

编辑:高芹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rednet.cn/content/2019/09/16/5977334.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