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不止袁隆平张超,获得最高荣誉的他们也和湖南有不解之缘

来源:红网 编辑:张立 2019-09-18 21:30:57
时刻新闻
—分享—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党中央决定,首次开展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集中评选颁授,隆重表彰一批为新中国建设和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功勋模范人物。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根据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17日下午表决通过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授予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的决定,授予42人国家勋章、国家荣誉称号。

其中,我们湖南人民特别熟悉的袁隆平被授予“共和国勋章”,张超被授予“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观潮君通过梳理42人名单发现,除他们两人以外,还有三名获奖者也和湖南有着深厚的渊源,他们之中,有人曾在湖南浴血奋战,有人曾在湖南孜孜求学,有人为湖南作出了特殊贡献。他们分别是:“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李延年、屠呦呦,“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李保国。

李延年

李延年出生于1928年11月,是河北昌黎县人,原54251部队副政治委员。自1945年参加革命起,李延年先后参加解放战争、湘西剿匪、抗美援朝战争、对越自卫反击战等战役战斗20多次,是为建立新中国、保卫新中国作出重大贡献的战斗英雄。

河北共产党员网的资料显示,1950年3月,22岁的李延年任47军140师418团7连指导员,和战友们驻扎在湖南省会同县。当时,会同县土匪十分猖獗,仅“南三县支队”就有1000多土匪。

4月,部队得到消息,土匪要围攻驻连山的解放军部队。李延年以高度的军事敏感性在第一时间要求部队做好战斗准备,同时及时向营部汇报情况,正当营部研究对策时,得到消息,当天拂晓,1000多名土匪开始围攻驻连山的部队,战士们依托工事,打退了土匪的多次进攻,但土匪仍无退意,双方对峙已经一天一夜,希望部队尽快增援。团领导决定调4个连队增援连山,李延年带着驻会同县城的一个排随增援部队赶到连山,包围了土匪,土匪感觉到是解放军的大部队来了,吓得四处逃命。

这次战斗共消灭土匪200多人,缴获一批枪支弹药,抓获了“南三县支队”参谋长等几十名俘虏。7连仅有1名战士负伤,自卫队牺牲1人。凭借李延年的正确分析和决策,7连通过这场战斗一下打出了威名,受到了上级的通报表彰。

不久后,他所在的7连调到通道县继续担任剿匪任务,每乡驻一个排,配合地方政府,发动群众,清匪反霸。剿匪部队利用政治上瓦解、军事上打击等手段,基本肃清了通道县的土匪,缴获1000多件武器、大量的鸦片和银元等,上千名的土匪主动投降,悔过自新。

屠呦呦

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而鲜为人知的是,屠呦呦与湖南渊源颇深。《湖南日报》报道显示,2000年前后,时任吉首制药厂厂长高纪辉从屠呦呦那里将青蒿引进到湖南,并多次去北京拜访了屠呦呦,获得了屠呦呦的技术支持。还曾邀请屠呦呦来湖南参观青蒿种植基地和青蒿素生产厂,使湖南成为了全国第二个青蒿素的生产场地。

武陵山片区一带四季分明,雨水较多,适合青蒿的生长,野生青蒿也较多。但野生青蒿的青蒿素含量较低,加上分散生长,农民常常把没有成熟的青蒿也收割了回来,青蒿素的有效含量仅有千分之四左右。

2000年前后,高纪辉通过中国中医研究院的几位专家认识了屠呦呦,并将青蒿引进到湘西。经过来回多次沟通,吉首制药厂花两万元获得了屠呦呦的技术支持,根据屠呦呦提供的工艺流程和技术规范,开始提取青蒿素。

随后,屠呦呦专程来湘西考察。高纪辉回忆,屠呦呦去了农民的青蒿种植基地,还在吉首制药厂参观,提出了技术改造的意见。此后,高纪辉每年都要向屠呦呦寄送样本。

高纪辉说,在屠呦呦的技术指导下,吉首制药厂提取出了青蒿素,一公斤的青蒿素售价2000元左右,送往昆明制药厂和桂林制药厂。刚开始每年只能生产一两吨,后来年产可达到5至6吨。

“由此,湖南成为了继重庆之后的第二个青蒿素生产省份。非常感谢屠教授给贫困地区的农民带来致富良方。”高纪辉说。

最早开始人工种植的湘西农民叫李长喜,他也曾拜访了屠呦呦。《团结报》记录了一些细节。2006年11月26日下午,在北京东直门,李长喜和高纪辉见到了屠呦呦。李长喜告诉屠呦呦:“我们今年种植青蒿丰收了,收入在1万元以上的有10多户呢。”

“这个好啊,我研究了这么多年,想不到这个草不仅能治病,还能帮老百姓赚钱呢。” 屠呦呦高兴地说。

他们跟屠呦呦交流了在青蒿种植方面所取得的成绩。高纪辉告诉屠呦呦,有专家通过实地考察发现,湖南武陵山区的土质最适合种植青蒿,不仅产量高,含量也高。一般都达到了0.8%以上,好的还达到了1%。经过几年的种植,现在已经培育了3种青蒿,有白色的、紫色的和青紫色的,其中白色的产量高。

屠呦呦拿起眼镜、笔和笔记本,认真地开始记录起来。一边记录,她还一边仔细介绍了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一种从青蒿素中提炼出来的新药。

李保国

李保国是河北武邑人,生前为河北农业大学教授,他始终奋战在科技兴农、脱贫攻坚和教书育人第一线,先后取得研究成果28项,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18项,培育了16个山区开发治理先进典型,带动10万山区农民增收58.5亿元。参与开发的聚集土壤、聚集径流“两聚”理论,使邢台前南峪森林覆盖率达到90.7%,植被覆盖率达到94.6%。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是李保国的母校。央广网报道显示,2001年,已在河北农业大学任教20年并成功晋升为教授的李保国,以专业第一的成绩,考上了中南林科大森林培育学科经济林专业方向的博士生,师从我国第一个经济林专业博士谭晓风教授,在湖南长沙度过了3年半的求学时光。

李保国对于这次学习机会格外珍惜。虽身兼河北农业大学教授的工作,时年43岁的他,作为学生从未缺过一节课。每次放假,同学们都赶着回去,他却留下来做实验。“分子生物学的实验非常难做,耗时费力,很多博士生都不愿亲自动手去做,而李保国却坚持泡在实验室里亲手完成。在求学的路上,他是最勤奋专注的学生。”谭晓风说。

经过3年半的潜心研究,李保国完成了博士论文《红富士苹果优质无害栽培理论、配套技术及其应用的研究》,在2005年1月顺利获得了森林培育学博士学位。这项研究成果,在太行山区大面积推广,为山区农民增收做出了突出贡献,获得河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博士毕业后,李保国还经常与中南林科大经济林学科的师生联系和交流。2010年,李保国成为母校主办的《经济林研究》期刊的编委,审阅论文、撰写发表论文、为进一步办好杂志出谋划策……每一件事情,他都倾尽全力。

李保国几乎每年都会回到湖南参加经济林学术年会和其他学术活动,并作学术报告,湖南很多地方都留下了他踏实肯干、勤勉调研的足迹。他还作为副主编,参与了导师主编的多本专著的编写。

李保国去世后,湖南围绕学习宣传李保国精神召开的第一场座谈会就在他的母校中南林科大举行。座谈会上,李保国的博士生导师和同学们深情地回忆了与李保国交往的点点滴滴,高度评价了他对我国经济林事业、特别是对太行山区做出的突出贡献。“我至今都不敢相信保国已经去世,他比我小一岁多,在经济林栽培方面,我认为他是全国做得非常好的!”谭晓风谈起自己的得意门生,叹息不已。(红网特约作者 观潮的螃蟹)

来源:红网

编辑:张立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rednet.cn/content/2019/09/18/6000936.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