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长江岸线村落换新颜。
人民生活越来越好,对精神文化的追求越来越高。
湖南省边检机关走过了一段极不平凡的发展道路,边检机构由一个边检站发展成三个边检站,队伍从几十人壮大到数百人,查验人数从每年几千人次到300余万人次。
红网时刻记者杨斌 李慧芳 陈彦兵 何青 姜心玥 严远丹 杨朝文 卢欣 李璐 报道
从1949年到2019年,从筚路蓝缕到幸福安康,这是一段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携手共进、拼搏奋斗的伟大历程。在10月1日祖国母亲生日来临之际,在9月25日湖南省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召开之际,红网时刻记者兵分多路,采访了省直单位、市州代表,“用我们的工作和成效,向祖国母亲报告!”
科技创新一日千里,科技人才跳跃式增长
“新中国成立以来,湖南科技事业实现了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重大变化。”湖南省科技厅党组书记、厅长童旭东介绍,70年来,湖南从学习与独创相结合,到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进军;从提出科教兴湘,颁布实施全国首个创新型省份建设纲要,到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的强力推进,湖南创新基础不断夯实,科技综合实力持续攀升。
以科技人才为例,新中国成立初期,湖南仅有自然科学技术专业人员约0.4万人,到2018年拥有专业技术人才321万人,其中在湘院士76人,长期在湘工作外国专家1367人。
童旭东表示,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湖南科技战线将瞄准“一带一部”的战略新定位,以建设创新型省份为抓手,加快自主创新步伐,着力提升区域创新综合实力,深化开放合作创新,为加快建设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奋力谱写中国梦的湖南篇章努力奋斗。
当好国资国企把门人,20户省管企业资产过百亿
省国资委主任丛培模表示,新中国成立以来,国有企业始终是国民经济的“顶梁柱”“压舱石”,为推动湖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民生改善做出了历史性贡献。近年来,湖南省通过国有资本结构调整,大力推进主业归核、资产归集、产业归位,国有企业不断做优做强做大,国有企业加速转换发展动能、实现转型升级。截至2018年底,35户省属监管企业(含3户参股企业)总资产规模达11410.71亿元,资产规模过100亿元的企业20户,其中湖南高速公路集团、中联重科、华菱集团过1000亿元。
脱贫致富,甩掉千年穷帽
湘西州是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重要论述首倡地,也是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国家森林城市。湘西历史文化厚重,山水风光神奇,民族风情浓郁,资源禀赋独特,是一片红色的土地。湘西州委副书记、州长龙晓华说,新中国成立70年来,湘西州各族人民始终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与时代同步伐、与祖国同前行,走过了自强不息的奋斗历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历史性成就。今天的湘西,繁荣开放,百业兴旺,人民幸福,集风光美、生态美、文化美、人性美为一体,处处迸发出勃勃的生机,人人洋溢着幸福的笑脸,全州各族人民正满怀信心。
湘西凤凰县廖家桥镇菖蒲塘村党委书记周祖辉说,2016年他返回菖蒲塘村,成立了周生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加工生产猕猴桃果脯、蜂蜜柚子膏等产品,“熬制蜂蜜柚子膏的原料是柚子皮,我们收购柚子次果。以往果农都是直接丢掉,现在却能变成钱。”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作为80后的村党委书记,周祖辉对这句话有更深刻的见解。他介绍,村里生产的猕猴桃、蜜柚销往全国各地,目前全村人均收入达13000元左右,附近的飞水谷景区一年能接待30多万人来此旅游,游客购买加工产品,从而实现第三产业带动第二产业第一产业,形成了良性循环。
水、电造福三湘人民,为湖南高质量发展“赋能”
70年沧桑巨变,三湘大地展现着勃勃生机,激涌着澎湃动力,湖南电力伴随着湖南的发展阔步前行。国家电网湖南电力党委党建部主任覃君松说,从湘中北电网与湘南电网联网,到湖南第一条500千伏跨大区联网线路建成投运,再到特高压落地生根发挥重要作用,公司电网发展实现跨越升级,为湖南“中部崛起”战略提供坚强的能源保证。主动服务全省重大战略,实施助推湖南高质量发展“电力先行”九大行动,服务更主动,流程更简便,用电更加舒心,增强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总而言之,这是一个催人奋进的时代,中国,加油!”
从70年前水利事业的一穷二白,到现在防汛抗旱保安澜,从过去人水争地的发展观念再到现在“不搞大开发,共抓大保护”,湖南水利事业在70年发展路程中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湖南省水利厅洞庭湖水利事务中心干部杨瑛说,立足新时代,湖南年轻一代水利人要继承和发扬前辈们肩挑手扛修水利、以脚丈量洞庭湖的奋斗精神,为重现浩浩汤汤八百里洞庭不断努力。
民生保障攀新高,社会救助“五连跨”
历经救济粮、基层互助、专项社会救助制度建制、社会救助体系完善、精准救助等5次跨越,湖南省级以上民政事业资金由556万元增加到200多亿元,民政公共服务设施由6317个增加到2.88万个。目前,民政常年保障服务对象1500多万人,覆盖全省总人口近20%,湖南基本民生保障不断得到加强和改善。
五保户老人王春珍说,如今社会风气好了,以前乡里整酒成风,鞭炮声噼里啪啦,遇上婚丧,还会有震天雷礼花,一整年都没睡几次好觉,如今政府规定不整酒了,自己的耳朵也清静了。“我年纪大了,种菜也种不动了,现在每月都能从政府那里领到钱,走到镇上面去买点小菜。”有衣穿,有饭吃,看得起病,这以前对于王春珍来说都是一笔笔不小的开支。如今,每到生活捉襟见肘时,民政干部就会到她家进行帮扶。今天送一床棉絮,明天送一袋米。每天,她还会到别的阳光保障房里串门,有人关心,有人解闷,有所寄托,王春珍认为,这是她最好的生活。
深入就业制度改革,求职就业从买门票到“手机淘”
70年来,湖南的就业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就业质量不断提高,群众的“饭碗”越端越牢,成为民生改善的坚实基础。
长沙市民贺小花在湖南某人才市场工作,她分享了自己所见证过的求职、就业的变化。
“2009年,我大学即将毕业,那时候很多多人才市场进场还在收门票。”贺小花回忆,当时作为一个瘦弱的南方姑娘,她经常挤不进水泄不通的人流,找工作的手机APP那时还没有,于是她经常在学校机房守着“51job”网站死磕。
“然而,到了2019年,我弟弟博士毕业,这个时候找工作的软件已经五花八门了,基本不需要登录PC端,手机上可以写简历、投简历、甚至面试,外地的工作也不需要再到火车站排队购票去面试了,手机购票、高铁四通八达,飞机纵横四海,各种生活方式都已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贺小花说。
来源:红网
作者:杨斌
编辑:肖娟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