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雨后初晴。石门县橘园里空气清新,到处能闻到橘花的清香。在经历一场罕见的自然灾害后,橘园里橘树稀了、橘香淡了,但橘农们抓住机会大搞品改,干得热火朝天。一些“高接换头”的橘树已发出嫩芽。
橘树受灾,欲哭无泪
去年12月至今年2月,石门县遭遇40年来最恶劣的天气,霜冻、冰雪、低温持续50多天。全县45万亩柑橘,有30.8万亩不同程度受灾。当地有句老话,叫“雪落高山,霜打平原”。据了解,这次灾害中,蒙泉、夹山、秀坪3个地势较平坦的乡镇受灾最为严重,在秀坪这个全国最大的早熟蜜橘基地,1万多亩柑橘受灾的占80%以上。
柑橘,在石门县30多万橘农眼里,那是他们的命根子。这场突如其来的灾害,将一些脱贫不久橘农的致富梦化为泡影。想起当时的场景,橘农们仍心有余悸。在秀坪园艺场善鱼村一片橘园里,一位年过七旬的橘农在砍伐被毁坏的橘树。村干部介绍,这位老人叫吴南初,家有10亩橘园。见到记者,老人连忙放下活计,用毛巾擦了一把汗,伤心地说:“你看,这满园的橘树,都20多年树龄了,正处在壮年期,这下全毁了,只有拖回家当柴烧。”说完这番话,老人深深叹了口气。
看见记者来了,许多忙碌的橘农围拢过来,你一言我一语,诉说着遭灾后满目疮痍的情景。一位心直口快的橘嫂说:“这些年,我们吃的是柑橘饭,住的是柑橘楼,花的是柑橘钱,甜蜜的日子刚尝到甜头,就被一场大灾给毁了,当时我们真是欲哭无泪。”
说起灾害造成的损失,橘农们心痛不已。但大家说得最多的,还是如何补损,让甜蜜的生活尽快回归。
沉着应对,奋起抗灾
面对罕见天灾,石门县的决策者沉着应对,他们首先考虑的是橘农的收入怎样才能得到保障?已脱贫的橘农会不会返贫?非贫困户会不会致贫?柑橘产业下步怎么走?围绕这些问题,石门县先后召开县委常委会、县政府常务会,很快达成共识。
县里派出8个工作组,分赴受灾严重的乡镇,用一个月的时间展开查灾、补损、保险理赔等工作。紧接着,又整合资金1亿元,用于柑橘品改。分管农业的副县长谭本军介绍,柑橘是石门第一大产业,由于品种老化,加上橘农既得利益思想严重,连续几年推行品改,但收效甚微。这次品改,与其说是逼上梁山,不如看作是天赐良机。
县里强力帮扶,受灾橘农情绪稳定,对今后生活有了信心。走进秀坪园艺场木山村,记者看到毁坏的橘树已基本清理,刨根翻土后又栽种上了新品种,“高接换头”的老橘树发出了嫩芽。不少橘农与县里派来的农技人员有说有笑,忙得不亦乐乎。
在一处坡地上,69岁的橘农田子平在为补种的180株早熟蜜橘苗喷药治虫,相邻橘园的橘农田子嘉趁抽烟的空闲,开起了田子平的玩笑:“田老倌,你都是黄土埋半截的人了,种这么多橘苗,你又享受不了,干嘛要吃这个亏哟!”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这点道理都不懂,还不如几岁的孩子。”田子平的巧答,引来众人哄笑。
借机品改,喜笑颜开
穿行在石门县大片大片的橘园里,见一台台挖机在刨根翻土、起垄整地,橘农在剪枝嫁接、抽蔸移树,到处是忙碌的场景。
在秀坪园艺场肖家岗村,两台大型推土机正开足马力,将一片低洼橘园平整一新。在现场指挥的县政府副处级干部李良军介绍,灾后,由杨氏果业公司投资,通过土地流转,打破村、组、户界线,正在建设5000亩高标准柑橘产业园。面前这个100多亩连片的高标准柑橘园,留有6米宽的环园车道,并对橘园水肥实行全自动滴灌。再过半个月,这里将全部栽上“早熟兴津”“由良”“大芬4号”“纽荷尔脐橙”等优良品种。
谈起柑橘品改,李良军说:“目前,全县已完成柑橘毁园重建、重度修剪、新扩面积3万多亩,广大橘农积极性空前高涨。我们之所以举全县之力实行品改,一方面可以通过土地流转,让广大橘农转变为产业工人来增加收入;另一方面,品改后可以提升柑橘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秀山村在村党支部书记舒兆明带领下,前两年就开始土地流转,创办合作社,对村里柑橘进行“密改稀”,种上了新品种“红美人”。这次遭灾,这些即将挂果的橘树无一幸免。然而,橘农是通情达理的,他们见合作社遭受了损失,不仅主动将每亩2000多元的流转费降到1000多元,还积极投工投劳,改种新品种500多亩。
风雨过后见彩虹,石门的橘农们又露出了笑脸,充满了对柑橘品改后美好生活的向往。(湖南日报记者 周勇军 通讯员 刘仁海 蔡政)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周勇军
编辑:刘良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