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小镇大业看湖南丨在传统里发掘“未来”

来源:红网 作者:王义正 编辑:徐丹 2019-10-22 13:45:42
时刻新闻
—分享—

c1324e61-032d-49c8-8858-d33f49e5d722.jpg

安化县田庄乡的茶农正在采茶。

编者按:为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区域、城乡协调发展,加快产业项目建设,湖南遴选了特色农业小镇、特色工业小镇、特色文旅小镇等30个省级特色小镇。它们或农业产业发展迅速,或工业产业名片响亮,或文旅融合思路新颖,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小镇格局。从10月21日起,红网时刻推出“小镇大业看湖南”专栏,带领广大读者一探小镇风采,品读小镇故事。

红网时刻记者王义正 长沙报道

扩大产业优势、挖掘产业潜力,是把产业做大做强的不二法门。

近年来,湖南充分利用传统的农业禀赋优势,扬长补短,以特促强,在从传统农业大省向现代化农业强省跃升的道路上提速换挡。在首批湖南农业特色产业小镇名单中,因地制宜,充分发挥自身产业优势,从传统中创新进取,从传统中寻求做大图强有效路径,这也成为当前湖南奋力向前,谋求高质量发展的鲜活缩影。

97f9eaf1-276f-472f-9608-44f7a4994d97.jpg

制作中的安化黑茶。

田庄乡:“茶”不仅是祖辈留下的财富

益阳安化田庄乡,处处飘着茶香,这股子清新不仅来自于茶农、茶企、茶园,更是千年历史赋予这座特色小镇独有的芬芳。

安化县是中国黑茶的发源地,其茶的品质又以田庄乡尚佳,按照代代传下的特定加工工艺,具有独特品质的各类黑茶成品早已名扬各地。2018年小镇人均可支配收入超18900元,如今乡亲们正享受着“茶”带来的回甘。

田庄乡,共12个村1个社区,7483户2.68万人,茶园总面积3.6万余亩,可以说家家户户都和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我的父辈是茶农,我的祖辈也是茶农,我奶奶今年80岁了仍然每年都要去茶园采茶。”90后的蒋本隆是田庄乡高马二溪村人,从小受家庭影响,对茶了如指掌,什么是好茶,怎么加工,销售流程他心里都有谱。

“以前只能算是喜欢,从部队退伍后,2015年正式入茶行,现在在一家茶企做行政工作。”蒋本隆说,他虽不是科班出身,但平日里耳濡目染,凭着田庄乡人对茶的感情与认识,现在工作还挺得心应手。

田庄乡从山中小镇,到如今有了“茶乡小镇”的美誉,发展可以说是日新月异。随着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交通不断优化,制约其发展的短板越来越少。

“如今全镇有黑茶加工企业10家,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1家,市级龙头企业5家。”安化黑茶特色小镇项目建设指挥部傅武陵介绍,小镇共有3个中国驰名商标,5个湖南省名牌产品,是全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之一。

“现阶段安化黑茶特色小镇已经不是一个狭义的概念,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我们将把发展区域扩大,把产业做得更丰富,也让更多乡亲受益。”傅武陵介绍,小镇将以田庄乡为主,辐射周边,带动发展。

目前全新的特色小镇规划,涵盖株溪口电站至东坪电站之间的资江水域及两岸茶酉村、泥埠桥村、槎溪村等8个行政村,规划面积20.52平方公里。

未来,通过茶旅紧密融合,将构建安化县黑茶完整产业链,打造国际化黑茶加工产业示范基地,实现茶旅文一体化,带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断创新联农带农激励机制,引导农民参与茶叶种植与加工、茶园休闲观光等,目标是实现茶叶产业与农户收入同步增加。

“茶”不仅是祖辈留下的财富,更是未来发展的主心骨。

58ffb8f5-02a7-4819-bbbb-4a602d119ecb.png

柏加小镇美如画。

bb784915-6c26-46d1-a79a-20191a3c19f4.jpg

柏加镇的精品苗木。

柏加镇:庭院里不光有风景,还有“钱”景

“绿杰园艺”“姜林苗圃”“柏加花卉苗木大市场”……沿县道036行驶,路边百余个醒目的花木园艺招牌告知来客,现已到达了“中国花木之乡”浏阳市柏加镇。全镇总面积87.5平方公里,放眼望去,无论山地、湖畔、农家院落,目光所及处全是花木。

记者获取到一组惊人的数据,足以证明柏加已然形成特有的花木业发展格局:全镇90%以上的土地种植花卉苗木,90%以上的农民从事花木相关行业,2018年花木销售额达40亿元。

凌建祥是镇上第一批种植花木的农民之一,经过多年的培育经营,如今他公司年销售额少说也有几千万元,花木销往全国各地。说到镇上产业的发展史,凌建祥很有发言权。

“实际上我们柏加人以前不种花木,而是以种植水果苗为主。”凌建祥介绍,20世纪初柏加一位名叫陈熹的乡亲留学日本,归国时将筛选的优良柑桔果木带回家乡推广,柏加逐渐开始种果增收。

“1991年一场罕见的大冰冻将柑桔全部冻毁,一年的辛苦全毁了,大家一筹莫展寻求出路时开始转型向花木业发展。”凌建祥回忆,当年遇到灾害自己也很着急,但是福是祸还真说不清。

随着柏加镇花木产业的发展,虽然能通过“走量”获得收益,但花草生长需要周期,土地资源也有限,如何在有限的土地上获得更大收益,是柏加发展新课题。

付干芝是镇上将艺术融入苗木的先驱,他的理念是:一棵树卖出去它永远只是一棵树的价值,可如果把一棵树打造成一处景,那它就是一件艺术品的价值。

一次偶然,付干芝看到一株树由于形状怪异被遗弃路边,他突发奇想如果对其加以装饰,是否也会有人购买。

“我后来把树带回家修修剪剪再培养,结果以高出普通树苗数倍的价格卖出,我自己都有些惊讶。”从那以后,付干芝开始意识到这是一次新的机遇。

自那以后,原本是一名退伍军人的付干芝开始从零学习,借阅专业书籍、订阅专业杂志、了解盆景培育知识。当他逐渐形成“精细化、特色化、文艺化”的盆景造型理念后,开始在苗木艺术品展览大赛中斩获奖项。

付干芝的致富经验不只属于他一人,随后他家的院子也热闹起来,镇上乡亲纷纷前来学习。一盆盆、一株株造型奇特的植物经修剪培育后,树木厚重的历史感和高级的艺术感,为盆景带来了不菲的附加值,给村民带去了更多收益。

现在的柏加镇真的做到了“寸土寸金”。农民自家的院落就是最好的致富地,一块4平方米的土地种植一颗罗汉松,精心培养雕琢,可以卖出数十万元,甚至百万元的高价。柏加镇一家一户的“庭院经济”换来的不止是风景,还有“钱”景。

在柏加镇的辐射带动下,周边多个乡镇都开始成片栽植花木发家致富。

fb2f0a56-ac4a-44c8-bbb9-1234245d69df.jpg

邵东廉桥镇的陈皮加工生产线。

廉桥镇:“南国药都”的发展“金方”

“医不到廉桥不灵,药不到廉桥不香。”邵东廉桥镇有着“南国药都”的美誉,相传,三国时蜀国名将关云长的刀伤药采于此地,唐代医学家孙思邈曾在此结庐采药,明代医学家李时珍也在此采集标本。

这里种药、制药、售药,因药而建,也因药而兴。中药材文化在这里世代绵延、泽润生民,中药材产业在这里破土而立、砥柱中流。

这座距离邵东县城12公里的非“城区镇”却成为了邵东经济规模第一强镇,而这一切,都要从一个“药”字说起。

廉桥镇在中国中药材领域颇有名气,不光是因为这里中药材种植历史悠久,更重要的是这里有一个颇具规模的中药材交易市场。廉桥镇有中药材经营户1200多家,经营品种2000多种,年市场成交额75亿元,远销海内外。玉竹、玄参、射干产销量占全国80%的份额,杜仲、厚朴占全国70%的份额,白术、金银花、百合占全国50%份额。

以前,廉桥扮演的角色更多是倾向于中药材的“生产者”和“搬运工”,药材分销产生的价值有限,如何才能把更多的收益留在廉桥,成了问题的焦点。

答案很简单,那就是把产业发展成产业链,要把产业链做长、做深、做实。

种药,有了!廉桥镇早就有种植中药材的传统。

卖药,也有了!廉桥药市每年几十亿的成交额摆在那里。

唯有制药,即中药材的加工,尤其是精深加工还有很大的空间。

“2016年前,我们镇虽然有一定的中药材种植规模,但没有完整的产业链和深加工企业。”廉桥镇党委书记姜友君介绍说,近年来,廉桥镇注重创新发展经营模式,着力完善中药材加工装备系统,升级改造传统中药材加工工艺,深化产业链条,开发新的加工产品,大力发展中药材加工项目,涌现了“松龄堂”等一批中药饮片深加工企业23家, 从业人员近2800余人,加工产值达23亿元。

“目前,包含中药饮片、单方颗粒、中成药生产等3个中大型企业正在筹备建设。投资15亿元建设3平方公里的廉桥医药工业园,已完成三通一平,拟引进100家以上的中药材加工企业入园。”廉桥镇政协联工委主席罗娟玉说。

如今的廉桥镇早已是远近闻名的“富裕镇”,截至2018年底,廉桥镇农民人均纯收入25350元,比全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903元高21.27%。全镇面积98平方公里,人口8.2万,其中城镇建成区面积3.96平方公里,城镇居民4.55万人,城镇化率达到了55.48%。

来源:红网

作者:王义正

编辑:徐丹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rednet.cn/content/2019/10/22/6145028.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