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历代简帛书法展”湘博开展 部分文物首次实物展出

来源:红网 作者:袁思蕾 李叶 编辑:马丽红 2019-11-10 14:48:51
时刻新闻
—分享—

1.jpg

11月10日,“千年遗墨——中国历代简帛书法展”在湖南省博物馆开幕。

3.jpg

展览展出的文物绝大部分为一级文物,部分文物为首次实物展出。

2.jpg

不同于以往的简帛类展览,本次展览将视角聚焦简帛书法艺术,尽可能展示简帛书法自先秦到魏晋时期的发展历程及各时期的不同的艺术特色。

红网时刻11月10日讯(记者 袁思蕾 通讯员 李叶)战国的典籍、秦代的法律文书、汉代的养生药方、三国的行政公文……它们穿越古今,讲述历史。11月10日,由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湖南省博物馆承办,甘肃简牍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荆州博物馆、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长沙简牍博物馆协办的“千年遗墨——中国历代简帛书法展”在湖南省博物馆开幕。

展览以实物说话,共展出战国、秦、汉到魏晋各时期出土的简牍、帛书真迹380件,其中绝大部分为一级文物,部分文物为首次实物展出。整个展览以时间为序,共分为楚简帛、秦简、西汉简帛、东汉简、三国魏晋简五大部分。

不同于以往的简帛类展览,本次展览将视角聚焦简帛书法艺术,尽可能展示简帛书法自先秦到魏晋时期的发展历程及各时期的不同的艺术特色。以荆门包山、郭店为代表的楚简中,楚文字虽装饰笔画繁复,被文字学家叹如天书,但其中已出现后世所谓“隶书”“草书”的笔意。秦王朝时,实行“书同文”,统一了文字的字形和字义。从“云梦睡虎地秦简”“里耶秦简”中可以看出,秦隶作为书写于秦简上最主要的字体,已具备笔顺固定、点画平直的特点。迟至西汉,则出现了严格意义上的草书,其草法严谨完备,同时,由于“汉承秦制”等因素,西汉早期简帛上的隶书与秦文字非常接近,这从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和简牍中可窥一二。以长沙市五一广场简、东牌楼简为代表的东汉简,则不仅展现了书写流畅的隶书、笔调轻快的草书字体,同时也将楷书的出现提前到了东汉早期。到了三国魏晋时期,虽然纸作为一种便捷的书写载体已开始逐渐替代简牍,但从上至下,从右至左的书写习惯依然在纸上保留了下来。同时,楷书字体逐渐走向明确与成熟,至此,中国书法的各种书写字体已基本定型。

湖南省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本次展览的初衷是还原简帛书法的原真性,开启中国书法艺术新的思考,同时,通过展览充分展示简帛书法的艺术魅力,促进当代书法艺术的发展,推动湖南省出土简帛的研究。

本次展览在湖南省博物馆一楼特展二厅向公众免费展出,将持续至11月30日。

文博小知识

简帛,是竹简、木牍与帛书的统称。据史料记载,从三千多年前的商代开始,简牍就作为主要的书写载体,广泛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而帛书是更为贵重的书写载体。大至国家记事,小到书信往来,皆书于简帛之上;直至东汉时期造纸术得到改进使得纸张普及后,才逐渐被取而代之。从已出土的简帛来看,时段跨越战国至魏晋时期,部分偏远地区唐代仍有少量简牍出土。拥有一千多年发展历史的简帛,在华夏文明的传承与发展上起着重要作用,对后世影响深远。20世纪以来,随着重大考古发现中,大量简牍帛书的相继问世,带给世人一个又一个惊喜,这些自然流畅、充满活力的简帛书法也引发了学界的极大兴趣与关注。

纵观简帛书法发展历程,它的丰富性、复杂性已突破了现有的书法史体系。不同时期的趣味,不同地域的风俗,不同的工具和方式都影响着简帛书写的效果。因此,简帛书法的研究将是未来书法研究的重点,也是书法艺术创作的不竭之源。

来源:红网

作者:袁思蕾 李叶

编辑:马丽红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rednet.cn/content/2019/11/10/6194302.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