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秋沙鸭。(资料图)
中华秋沙鸭。(资料图)
11月13日,记者在观测点通过望远镜,看到百米之外的4只中华秋沙鸭在洲滩中玩耍嬉戏。
红网时刻11月14日讯(记者 李璐)在常德桃源沅水国家湿地公园,记者在观测点通过望远镜,看到百米之外的4只中华秋沙鸭在洲滩中玩耍嬉戏。11月13日,“美丽中国 潇湘华章”网络媒体生态文明行媒体团走进常德桃源县,探访这里的生态文明建设之道。
“国鸭”中华秋沙鸭:鸟类活化石
中华秋沙鸭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被誉为“生态试纸”,河流生态系统健康的“旗舰级”指示物种,IUCN(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皮书将其列为濒危物种。中华秋沙鸭是第三纪冰川期后残存下来的物种,距今已有一千多万年,堪称鸟类活化石,是科学家研究地质变化的活标本。中华秋沙鸭也与大熊猫、滇金丝猴等动物齐名,同为中国国宝,有“国鸭”之美誉。
中华秋沙鸭繁殖于俄罗斯和我国大小兴安岭地区,主要在我国长江中下游越冬。湖南桃源县沅江流域便是其越冬栖息地的典型,常年有接近四十只中华秋沙鸭在此越冬。据IUCN估计,全球约有2400—4500只成体中华秋沙鸭,对其的关注与保护,对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有重要意义。
对生态最“挑剔”的鸟
2008年,桃源县黄石水库的渔民刘勇救助了一只受伤的中华秋沙鸭,这一发现得到了湖南林业部门的高度关注和重视,桃源县林业局在北京林业大学的技术支持下,开始了对这单一物种长达5年的课题研究,监测数据表明:中华秋沙鸭主要集中在沅水流域(凌津滩—陬市河段50KM)、竹园水库、黄石水库、会人溪水库等越冬栖息,栖息环境开阔干净、水质清澈。
近年来,在桃源监测到的中华秋沙鸭种群数量维持在40只左右,“这种鸟对栖息地水质要求特别高,水质差一点它们都不会来。”桃源沅水国家湿地公园宣教中心负责人兰肖玲表示,根据2014年全国中华秋沙鸭同步调查数据,桃源沅水流域越冬中华秋沙鸭数量达到51只,创种群数量监测历史峰值,达到“国际重要湿地”标准。
为保护中华秋沙鸭暨沅水流域丰富的湿地资源和秀美的湿地景观,桃源县将沅水国家湿地公园建设项目纳入县林业“十二五”规划的重点生态建设项目。2011年12月12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批复试点建设沅水国家湿地公园。随后,桃源县委设立了专门的管理机构,制定管理办法,重点以保护和改善沅水质量、维护沅水湿地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健康为管理目标展开试点建设。
以保护中华秋沙鸭行动撬动湖南省湿地保育工作
2012年12月24日,相关人员在凌津滩大坝下发现一只带有“A2”环志的中华秋沙鸭雌鸟,借助环志发现沅水湿地中华秋沙鸭来自俄罗斯,为俄罗斯远东生物研究所戴安娜教授团队提供了首次重大发现,沅水湿地中华秋沙鸭一度成为国际研究机构关注焦点,各级媒体纷纷而至。
2013年,沅水国家湿地公园加入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网络(EAAFP)中华秋沙鸭保护国际行动组。2014年9月,沅水国家湿地公园受邀远赴俄罗斯远东参与研讨,制定中、俄、韩、朝国际行动保育计划,沅水湿地中华秋沙鸭保育故事正式进入国际视野。2014年11月,由中国联合观鸟平台组织(朱雀会)发起,阿拉善SEE基金会、世界自然基金会、国家地理等社会公益机构组织全国社会调查力量骨干和专家团队,齐聚桃源沅水国家湿地公园启动全国中华秋沙鸭同步调查工作,助推沅水国家湿地公园的建设发展。
为更好地保护中华秋沙鸭,推进沅水湿地的保护工作,地方政府和省林业局积极行动起来。2016年3月,全省中华秋沙鸭专题调查培训会议在桃源召开,有序拉开了由单一物种调查撬动的全省湿地水环境保育工作。
桃源县委、县政府以湿地公园保护建设为契机,划定沅水湿地环保“生态红线”,治理关停环保不达标企业厂矿,实施沿江两岸畜禽退养,打击非法捕捞、采砂挖石、盗猎、排污等行为;实施生态修复,重点清理外来入侵物种,处置改造采砂遗留尾堆,退耕还湿、退林还湿,沿江两岸生态复绿,支流口小微湿地建设等。几年来,通过环保、水利、林业、农业等部门的综合生态治理,沅水湿地的“生态红线”得以坚守,水质得以改善,湿地公园关键区域水质标准达到Ⅱ类,湿地生物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明显增加。
中华秋沙鸭以往在中国广有越冬记录,但分布点零散,且多为小群或零星个体,很少在同一地见到10只以上的个体记录。今年2月,栖息在桃源县城坝下的23只(巨大种群)中华秋沙鸭,再次彰显了桃源县沅江流域湿地环境质量之优秀。
来源:红网
作者:李璐
编辑:徐丹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