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一片叶子成就这位新晋院士,他的人生有多“疯”?

来源:红网 作者:观潮的螃蟹 编辑:胡冲 2019-11-24 23:12:31
时刻新闻
—分享—

湖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刘仲华。

在茶的世界,如果少了刘仲华,可能还要暗淡很长时间。因为,那一片小小叶子所含的精彩,可能要推迟很久才能被人们发现。

自从茶叶的茶氨酸、茶黄素、茶多糖等高附加值成分,被刘仲华研发的技术提取出来后,那些不起眼的茶叶,一朝飞向枝头变成了凤凰。

墙内开花墙外香的黑茶,曾风靡西北边陲,在内地却红不起来。不是因为它黑,而是它的魅力没被人发现。刘仲华巧施“发花之术”,黑茶红遍了大江南北。

在一片叶子的世界里,刘仲华奋力奔跑30多年,从学茶人跑成了茶专家,从“茶教授”跑成了如今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观潮君为大家展现下他奔跑的姿态。

在小叶子上干出了“大名堂”

刘仲华(右)在研究茶叶深加工技术。

当初读湖南农学院茶学专业时,刘仲华对茶还一无所知,不知道这一片叶子还有一个专业,他甚至对连续四年学这个专业,觉得不可思议,这片叶子身上的奥秘有这么多吗?

然而,进入专业学习后,发现茶科学博大精深,中国几千年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刘仲华很快被这片叶子迷住了。他看到,茶叶不再只是一片简单的叶子,小叶子里面有大世界,藏着不为人知的宝藏等待人类发掘。

“挖宝人”刘仲华,在以后的人生再也没有停下茶学研究的脚步。26岁获评副教授,34岁获评教授,他在毕业留校后,很快在这片叶子上干出了名堂。

EGCG,茶多酚的核心成分,生产技术一直被日本等发达国家垄断,在上世纪90年代初,其市场价一度达到5000元1克。那时候一般人的月薪还只有1000元左右,也就是说,要花费近半年的收入才能买1克EGCG。

不信中国人不能开发出EGCG生产技术的刘仲华,带领团队对其进行科研攻关。经过无数次失败,技术终于取得突破。资源优势加上规模化生产,以前以克论的实验室贵族EGCG,变成了工业化成吨级生产的平民化产品。

刘仲华茶学科研生涯中,另一个重要角色,便是黑茶。

曾经不到2亿元产值的湖南黑茶产业,发展到现在的200多个亿,黑茶从原来中国6大茶类的老四跃升为老二。有人说,刘仲华是黑茶变“红”的魔术师。

这个“魔术”的关键之处,是他经过无数次失败后,找到了让无梗的鲜嫩茶叶也能发出茂密“金花”的方法,探明了黑茶健康密码,研制出的黑茶新产品,受到市场热捧。


住院后带着脑血管瘤隐患

“变本加厉”超负荷工作

刘仲华教授在茶园。

读了一个意料之外的茶学专业,干出了前无古人的成果,这对刘仲华来说,仅仅是种运气吗?看看下面他的工作节奏便可知道答案。

睡到自然醒,对于很多人来说是很平常的事,但对刘仲华来说,却是一种梦想。不是因为失眠睡不着,而是科研和教学工作占据了他的睡眠时间。

刘仲华说,从搞科研起,他便没睡过午觉,基本每天凌晨2点左右睡,早上7点以前一定起来。一年之中除了春节真正休息了几天,其他时间没有节假日。

暑假、寒假、“五一”、“十一”等别人游玩休息的黄金周,是刘仲华的科研“黄金周”。他说:“因为这些日子没有课也不开会,可以关闭手机专心从事科研。”

休息,人累了困了就会产生的一种生理本能,刘仲华却对它进行了严苛的约束。他说,在科研、讲课、学术活动等连轴转的既定时间表中,如果安排时间休息,进行8小时上班,很多工作可能下辈子都做不完。

然而,机器都需要定期保养,何况是血肉之躯的人?

坐落在资江畔的中国黑茶博物馆。

2012年,在黑茶科技攻关的关键时刻,在别人眼里好像永远不知疲倦的刘仲华,因为过度劳累,突发脑梗塞,紧急入院治疗。

住院康复期间,医生严令必须全休,按时休息,确保充足睡眠。刘仲华却带着脑血管瘤隐患“变本加厉”超负荷工作,在病床上做PPT,准备报告资料,远程指导科研……

本来大脑因为劳累出了问题,却还在高强度用脑,在医生眼里,这个病人简直疯了。刘仲华在医院只住了20天就出院了。他说:“住多久的院,什么时候出院,不是医生决定,是茶叶说了算”。

放弃洋企高薪工作,未来要复兴中国茶

绿意盎然的生态茶园与烟雾缭绕的青山交相辉映

一路走来,刘仲华坦言,挑战他的不仅有科研难题,还有诱惑。

1997年,刘仲华在湖南农业大学任职时的月薪是3000元。当时,世界级名企联合利华向他抛来橄榄枝,以年薪10万英镑的优厚条件聘他去搞科研。

当时10万英镑折合人民币150万元,也就是说,刘仲华如果去联合利华工作,月薪能超过12万元人民币,是他在国内高校任职的40倍。干几年后,他就能实现财务自由,一辈子衣食无忧。

此外,相对国内有限的科研条件,联合利华拥有顶级科研条件,更利于科学家出科研成果。出了成果,意味着又将有无数名利在前方等着。

这样一个很多人梦寐以求的机会,却被刘仲华放弃了。

他认为,去了国外拿了高薪,顶多是个在洋老板面前必须唯命是从的高级打工仔。但在国内,有很多东西是钱代替不了的。比如,有凝聚力的团队,学校给予的温暖,社会各界的支持等等。更重要的是,他希望自己的研究成果,能惠及广大茶农,让他们的辛苦得到应有回报。

千两茶

后来,刘仲华带领团队在茶叶深加工和黑茶领域,进行几十年如一日刻苦攻关,在克服科研条件落后等困难后,相继取得一系列成果,大量茶农因此受益增收。安化县贫困农户通过茶种植、加工等途径,增收达1800元/年/人。

“如今我和团队走进联合利华,他们拿出了贵宾的标准来接待。”刘仲华说,这代表着中国茶叶的科研水平,已经可以跟国际同行平起平坐,中国人有了国际话语权,这是当初10万英镑年薪无法换来的。

未来,刘仲华的目标是,通过科技与文化的融合,让外国人接受像中国人一样的饮茶消费习惯,使茶成为中国影响世界的重要物质载体,最终复兴中国茶。

院士名片

刘仲华,男,1965年3月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一直在湖南农业大学茶学系从事科研教学工作。主要从事茶叶加工与资源高效利用研究,主持国家和部省级项目30多项,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首届湖南省十大科技创新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进步奖、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及湖南省光召科技奖等;获授权发明专利39件,制订国家标准5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60多篇,主编或参编学术专著与高校教材13部。

来源:红网

作者:观潮的螃蟹

编辑:胡冲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rednet.cn/content/2019/11/24/6256987.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