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院士柴立元:我是干活的高调不起来

来源:红网 作者:李柯夫 雷笛 编辑:宋芳 2019-11-25 10:04:26
时刻新闻
—分享—

19631574618372578.jpg

工作中的柴立元教授(中),他于今年刚刚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图/受访者提供

红网时刻11月25日讯(潇湘晨报记者 李柯夫 通讯员 雷笛)11月24日,周末,中南大学冶金与环境学院院长柴立元院士像往常一样来到位于学校冶金馆一楼的实验室,刚刚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的他,生活节奏仍然是上课、做实验、做项目,偶尔会和同事们打打羽毛球。“我就是干活的人,高调不起来!唯有更加努力工作,研发出成本更低、效果更好的重金属污染防治技术,为国家和社会作出更多贡献。”他说。

“荣誉属于学校,属于我的团队。”言谈中,柴立元总是将“团队”放在第一位。历经20多年发展,柴立元带领的“重金属污染防治创新团队”已拥有核心成员41人,其中教授25人,80%的科研人员具有海外研究经历。团队先后入选首批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以及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企业厂房边用彩条布搭起“实验室”

1999年,从日本回国的柴立元,受命领衔组建冶金特色环境工程学科,从而全面进军这一研究领域。

从中南大学冶金与环境学院往西走约50米,一幢老式实验楼后,有一片约200平方米的半露天场地。红砖墙上挂着块牌子,写着“重金属废水处理站”——这就是柴立元团队的实验室。

在柴立元看来,实验室条件简陋没有关系,搞科研其实最难的还是成果转化,如何让自己的研究成果惠及更多企业。

2006年,株洲冶炼集团一位负责人将一桶冶炼烟气洗涤废水放到柴立元面前,说:“这桶废水处理了,株冶就有救了。”看着眼前盛满了汞、铅、镉、砷各种重金属含量及酸度很高的废水的水桶,柴立元心情复杂。为此,柴立元和他的团队在企业生产厂房边上用彩条布搭起一间间简陋的“实验室”,大家日夜排班、反复实验。在观察和调节药剂流量时,污酸中的二氧化硫常会逸散出来,弄得人睁不开眼睛,鼻涕直流,咽喉难受,做实验时只能吸半口气然后屏住呼吸,或者深呼一口气做事,再赶紧反身吸气。在这样的条件下,经过长期艰苦卓绝的攻关后,“重金属废水生物制剂法深度处理技术”成功应用于株洲冶炼集团。这场硬仗打赢了,企业救活了,冶炼化工工业废水治理取得了革命性的突破,行业也迎来了技术革新。成本低、易改造、效果好,这项技术辐射应用于国内200余家大中型企业,2011年,技术摘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科学研究,就是要对接国家的重大战略需求,科研的价值在于服务社会,我们团队的研究就是要让水更清、天更蓝,环境更美好。”柴立元说。

对年轻人最大的爱护是“给任务”

柴立元认为,优秀的团队才能培养出更加优秀的个人,团队的发展壮大才能确保个人的持续发展,而打造一支精英团队是重金属污染防治平台长远发展的不竭动力。

中南大学冶金与环境学院博士生彭宁回忆,2013年,他们在郴州一家企业开展实验,某天凌晨3点多钟,在同学们的努力下,终于达到了实验条件。大家都很兴奋,想第一时间告诉柴立元老师,又怕打电话吵醒他。最后,大家决定给柴立元发短信:“老师,通过努力终于把条件达到了!”没想到,几秒钟过后,同学们就收到了柴老师的回复。

彭宁他们到郴州实验的是中南大学国家重金属污染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发明的有色冶炼含砷固废治理与清洁利用关键技术,目前已在省内众多大型有色金属冶炼企业推广应用。该中心发明的重金属污染土壤化学固定与生态修复技术,应用于株洲清水塘重金属污染土壤景观生态修复示范工程,效果良好。

目前,他的团队成员的年龄构成从1950年代到1990年代,最年轻的是“90后”副教授。“对年轻人最大的爱护就是‘给任务’。”柴立元说,“最让我感到欣慰的是,看到一批批年轻人上来了,1+1>2,这就是团队的力量。”

来源:红网

作者:李柯夫 雷笛

编辑:宋芳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rednet.cn/content/2019/11/25/6257427.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