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市农业综合检验检测中心检测人员到蔬菜基地进行采样。
一个新鲜蔬果样品农残检测要经历制备样、前处理、上机检测、分析数据、出具报告等多个严谨的工作环节。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罗玲 刘红艳 岳阳报道
“我们天天吃的水果蔬菜是否安全,是否存在农残超标,要经过哪些程序才能放心到老百姓餐桌?”带着这些疑问,记者走进岳阳市农业综合检验检测中心,看中心的质检员如何把好百姓关注的“菜篮子”“米袋子”等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第一关。
市农检中心的质检员每天都在和食用农产品、检测设备、化学试剂等进行着亲密接触,不断的检验检测是为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中心业务副主任陈历儒就是其中的一员。
近日,记者跟随市农检中心质检员深入君山蔬果基地和生产企业。第一站来到了君山区彭激光葡萄园,质检员在大棚内随机抽取葡萄和火龙果适量样本,一边进行抽样登记,一边嘱咐基地经营者要把好第一道关,严格按照农药使用标准和操作规范,建立生产记录档案;要根据病虫害的情况,科学用药。陈历儒说,虽然同样的话要重复无数遍,但是一句都不能少,“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这是关系到老百姓切身利益的事情,任何一项程序都马虎不得。”随后陈历儒带着质检员来到新泰和绿色农业集团,同样随机抽取了冬瓜、芹菜等6个蔬菜品种。
当走进冬瓜种植大棚时,一股强烈的热流“袭击”,整个毛孔急速扩张,由于棚内外温差太大,记者摄像机已经起了一层雾,无法拍摄。“冬天其实还好,夏天的时候有点受不了,棚内温度起码五十多度。”质检员谢天福说。
一个新鲜蔬果样品农残检测要经历制备样、前处理、上机检测、分析数据、出具报告等多个严谨的工作环节。陈历儒告诉记者,中心共配备了液质联用仪、气质联用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等大型精密设备,共有专业技术人员10人,主要对农产品的质量安全进行检验检测。
“有时候因为怕影响检测结果,必须守着检测仪器,工作起来都忘了时间,经常是一搞一通宵,大家都习惯了。”陈历儒笑道,作为一名农产品检验检测技术人员,除了业务能力要过关外,还要耐得住寂寞。
“这样的工作虽然繁琐,也很枯燥,但是必须要做,要认真做,不能出丝毫差错。”陈历儒说。
市农检中心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食品安全工作“四个最严”(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的要求,按照双随机模式,坚持问题导向,着力服务主导产业,全年开展市级例行监测与监督抽查16次,共抽检近3000批次,涵盖蔬菜、水果、茶叶、大米、生猪、禽蛋、鱼类、虾蟹等品种。对检出的不合格样品,有针对性开展监督抽查和专项整治,并及时报送监测结果,为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与执法提供技术支撑。
正是由于他们的一丝不苟,兢兢业业,今年10月9日,中心正式取得《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证书》(CMA)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考核合格证书》(CATL),成为全省第一家获得种养殖业综合检验检测能力“双认证”的市级农产品检测机构。
市农检中心主任李安乡介绍,“双认证”的通过,对岳阳农业检测工作具有里程碑意义,也标志着市农检中心已上了新的台阶,种养殖检测领域全覆盖,对提升全市农产品质量检测服务能力与水平、保障检测的精准度和合法性、维护广大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助推岳阳大城市建设,将发挥重要作用。
近年来,市农检中心注重人才培养、强化软硬件建设,检验检测工作一直走在全省前列。目前中心已建设完成种植、畜禽、水产品等检测室,建立完善质量管理体系,配备先进的安防系统;拥有熟练实验室操作的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0余人,配套先进的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液质联用仪、气质联用仪、原子吸收等大型仪器设备50余台套;能开展农产品农兽药残留、非法添加物、重金属,农业生态环境常量、中微量元素和农业投入品常量元素定量分析等116项检测参数。
随着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深入,市农检中心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落实群众路线,切实把人民关切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放在第一位,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努力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能力和水平,按照“四个最严”要求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治理体系能力建设和检验检测工作,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
来源:红网
作者:罗玲 刘红艳
编辑:杨滋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