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葡萄园建设情况。
怀化市驻村工作队走访慰问贫困户。
村民欢天喜地庆通车。
红网时刻通讯员 张春文 沅陵报道
在湖南省沅陵盘古洞遗址与沅陵古长城之间,有一个历史上用于屯兵的神秘古村落——杨溪村,该村俗有“瓦乡文化核心村”之称。盘古乡党委书记黄海生介绍:“村民在生产、生活中,以一种神秘的‘乡话’交流。其语言没有文字,祖祖辈辈靠言传口授保留下来,外界称他们为‘瓦乡人’(全国仅30多万人)。”该村属沅陵县深度贫困村,近来通过怀化市扶贫工作队的努力,村风村貌大有改观,为一探究竟,笔者走近了这个充满神奇色彩的村庄。
杨溪村位于沅陵县盘古乡南部,距县城约32公里,全村6个村民小组,321户,1380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98户,388人,2014年,贫困发生率28%。在全国脱贫攻坚政策的帮助下,截至2019年12月,共脱贫95户378人,贫困发生率降为0.8%,2018年实现贫困村出列。“现在的日子过得一年比一年好。”贫困村民张仁建满怀希望地告诉笔者。
为了解决老百姓的民生问题,该村积极落实义务教育、危房改造、基本医疗保障、兜底帮扶等政策,其中贫困户由政府代缴医疗保险率100%,政府代购特惠保100%,贫困户在县域内住院医疗费均享受“一站式”结算,报销比例达85%以上,家庭医生签约贫困户服务覆盖率100%。对全村分散供养特困户、贫困残疾人户以及无劳动力户等共30户77人,执行兜底帮扶,杨溪村龚曹组贫困户曹永树感激地说:“党的扶贫政策好!让我们不愁吃,不愁穿,还有其他更多保障,生活有盼头!”
饮水安全是脱贫攻坚“两不愁三保障”的重要内容。也是杨溪村龚曹组的一个沉重历史话题。龚曹组贫困户曹永树回顾道:“原来,我们全组150人的生活供水,辈山谷里那一口水井,脏死了!下雨天,水带着渣子、泥巴从山上冲进井里,村民急于要水生活,不得不挑渣子下面的混水,有时特脏,就组织人员去清淤泥,一月要清三到四次,有一次井里的淤泥堆起一米厚,太脏了!现在想起来都不舒服。”为改善安全饮水,工作队会同村支两委,筹措资金,给两个组共300人打分散小水井47口,为4个组打深水井4口,实现了全村安全饮水无死角。贫困户曹永树满意地说:“我们如今用的都是自来水,直接送到每家每户,不用半夜去井边抢混水,这条件以前没得比。”
说到以前的电,贫困户曹永发就伤透了脑筋,他说:“原来我们上易、下易、曹家、龚家四个组380人,只有一台30千伏安的变压器,电压不稳定,很低,机械带不动是小,照明都成问题,断电,换保险丝是常事,因路线长,损耗大,电费特别高,为此,没人愿意管电。现在扶贫工作队全力保民生,完成了农网改造升级,电随便用,都没问题。”村书记张卫国补充说:“为了杨溪村以后的长远发展,谋划下一步乡村旅游开发,全村还实行了亮化工程,在重要地段安装光伏路灯160盏,大大提高了村民的幸福指数。”
路,是该村的一大痛点。原来全村被杨溪隔开分成两半,一多半组没公路,最远的姜家组去村委会办事要走近一个小时,村民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现在将所有自然村的公路全部修通并硬化,入户水泥便道也铺到位,同时,按照市扶贫工作队长李铁春的话说:“市、县、乡、村本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宗旨,经多方筹资300万元,今年,为该村还成功修建了一座长106米,宽7米,双向2车道的杨溪大桥,进一步改善了村与村之间的交通状况,方便了广大群众的出行和生产生活,”本村易家组贫困户易春文感慨地说:“原来因溪水阻断,学生上学很不安全,现在桥通,不仅学生安全,本村建房运材料可直接进工地,不必车运转船运,再船运转马运,将‘豆腐盘成肉价钱’了,修建一栋民房能节省开支5万元左右,工期缩短三分之一,群众能不开心吗?”
产业发展是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笔者在采访中看到,在这种思路引领下,杨溪村脱贫产业呈现蓬勃发展之势。首先采取基地十农户的形式在瞿学组红土岭建立了村种养一体化产业园,开发葡萄及小水果共70亩,让98户388贫困人口和32户102非贫困人口受益多多,另外,还注册了湾坪养牛合作社,并建立利益联接机制,2018年该合作社已为全村40名残疾人分红300元。其次重点谋划乡村旅游产业蓝图,让其成为本村将来致富振兴的强大引擎。杨溪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资源,这些资源包括名山古城、神话传说、历史人物、古长城、古遗迹等,如何挖掘、收集、整理、统筹开发好这些文化资源,是有效启动杨溪村旅游业的首要问题,同时还要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完善配套设施,如在杨溪修建一座滚水坝,形成集休闲、垂钓于一体的库叉娱乐园,接通杨溪口至杨溪三眼桥公路,杨溪村书记张卫国说:“幸福生活是奋斗出来的,我村已经找到了自己独一无二的文化特色与优势,接下来就是要让风景直接变成‘钱景’,为此,应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努力建设,将神秘、独特、厚重的文化套餐呈现给世人。”
来源:红网
作者:张春文
编辑:康晓乔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