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田大观堡村:敢叫穷村换新貌 奋勇前行奔小康

来源:红网 作者:黄向法 刘季华 蒋军君 编辑:于佳丽 2019-12-30 09:13:55
时刻新闻
—分享—

红网时刻永州12月30日讯(通讯员 黄向法 刘季华 蒋军君)出新田县城,沿着崎岖的盘山公路向西南行18公里,就来到了全国扶贫开发重点县的重点扶贫区域——大冠岭山区腹地的大观堡村。这个昔日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滞后、村民思想保守的贫困山村,逐渐向世人揭开她蝶变的神秘面纱。

83c79737-eddf-4b9e-937f-e85d5c649430.jpg

大观堡村。

藐视困难 战天斗地

大冠岭海拔600多米,大观堡村,处于大冠岭山区深处,毗邻两县三镇八村,全村共5个自然村346户1324人,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37户539人,超过三分之一的人口为贫困户。全村方圆约8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 1993亩,山林1248亩。

不通路、不通水、不通电,曾是多年来困扰大观堡发展的瓶颈。然而,也正是这种艰苦的环境,激发了大观堡人藐视困难、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凝聚了一代代大观堡人的灵魂,生生不息在这里延续。

村里老支书记郑云飞介绍,像珍珠般撒落在大冠岭上的那一口口山塘见证了大观堡人战天斗地那段艰辛历史。1958年,大观堡人用扁担挑、用锄头挖,先后修建了鸟叉脚、源头湾、石合冲等小型水库。到1968年,十年间,大观堡人不等不靠,自发挖掘和修筑大小山塘两百余口。1976年,为了改变村里的现状,村里组织创业队,带领大家起早贪黑,靠锄头扁担,肩扛手提,开山劈石,用最原始的方法修通了从青龙村至大观堡的长8公里的通村毛坯路,打破了村里村外隔绝的状况,这条路被当地百姓誉为“幸福公路”。

正是这种藐视困难、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激励和鞭策大观堡人在这一方穷山恶水得以生存下来。

自力更生 奋发图强

“每一次疼痛到绝望都会有轻生的念头,但是我不能这样放弃自己。”东茅氹自然村的周小梅含着泪介绍道,她的青春几乎全部给了强直性脊柱炎这个“不死的癌症”。她不能弯腰下蹲,不能坐,生活不能自理,连上厕所都需要妈妈帮忙。

艰苦的经历,往往更能磨练人的意志。虽然身体残疾,但她乐观向上;虽然屡遭不幸,可她自强不息。为了与病魔抗争,她每天要站桩4次,每次1小时,自己用木棒按摩2小时。

凭着大观堡人不服输的秉性、奋发图强的意志,2018年,在扶贫工作队帮助下,周小梅建起电商服务站,发动村民们上山采集山笋、野生葛根、野菊花等,让原先卖不出好价钱的“零成本”土特产,通过电商渠道成了“抢手货”。用电商谱写了一曲致富的自强之歌,她被誉为盛开在大山上的“扶贫花”,被评为湖南省最美扶贫人物。

a6518453-9b8c-4394-bc18-b2db051e9a73.jpg

周小梅做的正在晾晒的手工红薯干。

2014年,精准扶贫的大幕徐徐拉开。新田县委、县政府把大冠岭山区作为重点帮扶片区,在人力物力上予以倾斜,先后派出县商务局、中国人寿新田支公司等单位进驻大观堡村开展帮扶。驻村工作队与村两委积极上争1000多万元资金,改善基础设施,村组道路、活动广场、文体设施、人畜饮水、土地开发、山塘维修、人居环境、综合服务平台等许多长期以来没有解决的问题都解决了。

随着精准扶贫的深入推进,强基础、立项目、破难题、兴产业,一系列精准帮扶措施,使得大观堡村引得源头活水来。村里翻天覆地的变化,进一步激发了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只要春蜜不偷懒,何愁秋后蜜不甜”“脱贫不等靠,勤劳最重要”的思想已经深深扎根村民的心里。

向西林自然村村民王光军曾经历过一段贫困艰难的时光。“自打被评为贫困户以后,腰板就没在村里直起过。” 回忆起那段时间,王光军忍不住自嘲道。

“打铁还须自身硬,致富还得靠自己,别人住洋房、开小车那都是靠双手打拼出来的,幸福不是你坐在家里等,就能等来的。”王光军脱贫愿望十分强烈。驻村扶贫工作队因势利导,帮他规划产业,并申请产业扶持资金。王光军本人克服文化底子薄的弱点,参加农业种养技术培训班,并依托“企业+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流转村里近30亩土地,根据季节气候,相继种下西瓜、药材、大豆、水稻、红薯等农作物。经过几年的勤劳苦干,如今,王光军一家人年收入超过10多万元,一跃成为村里公认的“脱贫之星”。

如今,这种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意志,在党的惠民政策的引领下,正如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势焕发出无穷的力量。

勇于创新 勇往直前

穷则思变,变则通,大观堡村民把发展产业作为致富的长久之策。如今,大观堡村依托地域特色,盘活土地资源,引进恒丰、优粮果、五月豆香等龙头企业,成立大观堡、新宅岭、贵运兴、聚兴等四家合作社,形成“2+X”,一、二、三产业融合的产业发展模式,即以红薯、烤烟的种植、深加工为主导,附加种植药材、大豆、蔬菜、辣椒,养殖黄牛、泥鳅、山羊,收集土货山货电商销售等为辅助的产业结构。

村支书周玲利介绍道,大观堡村因海拔位置高,受气候影响,村子常常云雾缭绕,有着“云雾上的山村”的美称。大观堡合作社从河北引进优质烟薯,抢先注册“大冠堡云雾薯”商标,在品牌影响下,新鲜云雾薯身价翻倍,由之前的5毛钱一斤摇身一变涨到3块多一斤,并探索出了一套适合本地实际情况的“电商+订单+基地+农户”电商新模式。目前,种植“大冠堡云雾薯”200余亩,与50余户贫困户建立利益连接机制,每户贫困户年可增收3000元以上。

40岁的邓朝贵是大观堡村水源塘自然村村民,在县城办过工厂、在广东做过生意、在村里搞过种植,多以失败告终,但他越挫越勇。2017年,通过朋友的介绍,邓朝贵开始接触水产养殖行业。

551d8c3e-603f-4263-8df5-e3461747ed10.jpg

邓朝贵的泥鳅养殖基地。

“天上斑鸠,地上泥鳅,泥鳅营养价值高,都讲它是水中人参,肯定受市场欢迎。”在众多水产品中,邓朝贵对泥鳅养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与实践,邓朝贵掌握了泥鳅产卵、孵化、培育、养殖及病菌防治系列技术。2018年,邓朝贵回到家乡大观堡村,与合伙人流转村民20余亩土地改建成鱼塘,投放了一批泥鳅幼苗,前期取得十分可观的效益。

“一亩塘可以养2500到3000斤,公司保底价是16块钱一斤,全都由公司回收。”在鱼塘前,邓朝贵自信满满地给笔者算了一笔经济账。

目前,邓朝贵成立了贵运兴养殖合作社,长期聘请5名村民在基地务工。在驻村扶贫工作队和村两委的支持下,邓朝贵正在村里筹建泥鳅深加工厂,加工罐头泥鳅,计划让泥鳅产生更大的效益,带领乡邻共同致富。

村党支部从软弱涣散党支部锐变成全县的优秀党支部。截至2019年10月,全村有136户、538人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摘帽,综合贫困发生率降至0.075%,人均纯收入达到7200余元,全面实现“两不愁、三保障”。

对于未来,大观堡人已经有了非常清晰的目标,村委主任王光文充满自豪地说:“我们村是大观堡石漠公园的核心区域,我们将以此为契机,打造云雾山农旅产业园项目,加快产业调整、土地流转,进一步发展旅游产业,建设美丽乡村,力争把大观堡建成‘生态大观堡、宜居新农村’。”

东方风来百舸争流,美丽山村春潮澎湃。大观堡跨越发展之舟风帆正举,大观堡人定会持续发扬大观堡精神,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康庄大道上演绎更为精彩的人生和感人的故事。

来源:红网

作者:黄向法 刘季华 蒋军君

编辑:于佳丽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rednet.cn/content/2019/12/30/6442372.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