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修水利 兴产业 大山深处拔穷根——永顺县卓福村脱贫记

来源:红网 作者:杨朝文 编辑:王津 2020-01-05 13:54:51
时刻新闻
—分享—

红网时刻记者 杨朝文 永顺报道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兴修水利、防灾减灾对于农村农业产业发展至关重要。永顺县永茂镇卓福村就是典型的因灾致贫深度贫困村,由于其地处高山峡谷地形,一遇上强降雨,很容易引发山洪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轻则冲毁河堤良田,重则威胁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在频发的地质灾害面前,当地群众始终难以安心发展产业,产业发展几乎是一片空白。

2018年3月,省水利厅驻村扶贫队来到卓福村。彼时的卓福村全村1837人,有669人是贫困人口;2003年山洪过后,全村仅剩500多亩水田,人均不到0.4亩;由于田地经常受灾,当地农民生产积极性也不高。扶贫队经过扎实走访调研后,将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灾害防御与扶贫产业发展、扶志扶智文化建设、基层党组织建设进行统筹规划,在不到2年的时间里,就让这个深度贫困村迎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兴修水利保农田 产业步入快车道

“过去三年一小灾,五年一大灾,遇上下雨天连觉都睡不踏实。”卓福村六角组村民张艺国介绍,过去由于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穿村而过的卓福河一遇上强降雨,就变成滚滚洪流,沿岸道路和耕地被大水冲毁,河道也在大水冲刷下几经改道。在2003年的一场强降雨中,张艺国家中的2亩水田就被大水悉数冲毁。家中田地全无,再加上2个小孩的上学支出,这个家庭在短时间内就陷入贫困,张艺国也只好选择外出务工维持家庭开销。

微信图片_20200105113326.jpg

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改善,给卓福村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水利基础设施不完善,农民生产积极性普遍受到影响,产业发展也更加无从谈起。”驻村扶贫队队长唐光泽介绍,经过3个多月的论证调研和规划部署,扶贫队决定将水利基础建设和山洪防灾减灾工程作为带动扶贫产业发展的抓手,从根源上解决卓福村的贫困问题。在省水利厅和驻村扶贫队的积极争取下,共筹集到3千多万元资金,在卓福村开展山洪沟治理、河道整治、新建堤防、饮水安全和山洪地质灾害预警系统建设,并在原有基础上,完成村组道路、入户道路和电网的升级改造。水、电、路基础设施焕然一新,当地农业产业发展也迅速步入快车道。

结合卓福村地区特色,驻村扶贫队采取资金奖补、能人带动、组建生产合作社、“公司+农户”模式等方式,在村里组织建起了养鸡场、养牛场,带动群众发展黑猪养殖、土鸡养殖、黄牛养殖、油茶种植等。与此同时,2019年11月建成的50亩大棚蔬菜种植基地也于不久前正式投入使用,滴灌喷淋等先进节水灌溉措施也在卓福村落地生根,给当地有限的田地带来更大的生产附加值。此外,扶贫队还购买产业技术培训书籍,开办了农家书屋,建立了乡村夜校,组织群众开展土鸡养殖、黑猪养殖、优质稻种植等多种培训,提升贫困群众的农业生产技能,促进产业发展和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良田有保障,出入更方便,卓福村村民生产积极性得到空前提升。张艺国结束在外务工生活,2019年他在村里养了10多头黑猪、19头牛和300多只土鸡,全年纯收入近7万元,成为当地有名的“致富达人”。在2019年底的脱贫验收工作中,卓福村176户贫困户除1户兜底贫困户外,其余贫困户已经全部实现脱贫,卓福村也将“深度贫困”村这顶帽子远远地扔在了身后。

扶贫路上重扶志 团结拼搏谋幸福

扶贫重在扶志,即使政策再完善,产业基础条件再优越,贫困户奋斗意识不足,要实现脱贫摘帽、脱贫之后不返贫也是难上加难。扶贫队刚到村里的时候,就有村民私下找到唐队长,询问是否能通过扶贫队评上贫困户或是低保户。唐光泽介绍,卓福村生产条件差是事实,但也不是每一位村民都符合贫困户标准,一些不了解扶贫政策的村民看到贫困户享受结对帮扶、资金帮扶政策,时常会有不平衡的心理,而一些贫困户在长期享受扶贫政策过程中,也产生了“等、靠、要”的思想,给扶贫工作开展、扶贫政策落实拦上了一道墙。

完善基础设施条件、推动扶贫产业发展固然重要,给村民脑海里种上艰苦奋斗谋幸福的种子也刻不容缓。扶贫队利用乡村夜校开展感恩教育,举行农民运动会,激发群众拼搏进取精神,树立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信心和决心。

利用村民房前屋后空间,将湘西农耕文化、家风家训文化、党委政府扶贫理念和政策用标语、彩绘等方式展现,打造丰富多彩的屋场文化,充分发挥文化的熏陶作用,在潜移默化中影响村民一言一行。

微信图片_20200105113248.jpg

卓福村村民齐心协力,一起享受拼搏的乐趣。

“农村工作必须要依靠村民、团结村民,将整个村子拧成一股绳。只有所有村民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再难的问题都能迎刃而解。”在省水利厅从事多年人事工作的唐光泽对此深有体会。在汇聚村民意见的基础上,结合卓福村山水民情特色,驻村扶贫队将卓福村地域特色和文化传统进一步提炼,设计制作出村旗、村徽,在潜意识中形成村民的整体观念和集体思想。同时,通过组建文艺队,开展文艺下乡、农民趣味运动会等文化娱乐活动,将村民从牌桌上引下来,在竞技场上充分感受团队合作和拼搏的快乐,让党员、群众紧紧地拧成一股绳。

为在卓福村形成脱贫光荣、勤劳光荣的思想,扶贫队还开展“好公婆、好儿媳”“脱贫先进”等评选活动,通过各村民小组、寨子村民推选、民主评议,在村民中评选出12名勤俭持家、孝敬公婆的“好公婆”“好儿媳”,团结村民、乐于助人的“卓福好人”,刻苦奋斗、走在脱贫前列的“脱贫先进”,并请村文艺队敲锣打鼓把奖状、奖金送上门,给他们戴上大红花,在村民中树立起学习效仿的榜样,发挥先进的模范引领作用。

在卓福河河道整修工程中,由于原河道被山洪泥石流冲毁,新河道不可避免地占用了部分农田。经过扶贫队和村干部做工作,这些村民从全村利益和长远发展考虑,最终都无条件支持工程建设开展,同时,大量村民还义务投工投劳参与项目建设,支持项目早日完工。卓福村村容村貌日益变化的同时,村民的主人翁意识和奋斗精神也展现出新面貌。

以村为家践初心 志在脱贫不返贫

不到2年时间里,除1户兜底贫困户未脱贫,其他贫困户都已经脱贫,贫困人口超过35%的省属深度贫困村实现脱贫退出,背后是驻村扶贫干部日以继夜的坚守和长期的无私付出。扶贫队员王宁宁原计划2019年初与女朋友步入婚姻殿堂,为了专心驻村工作,尽早帮助村民脱贫,在与女朋友反复商量后决定将婚期推迟一年;扶贫队员李杜的岳父突发脑梗住院,而他因为需要照顾身体不适的独居贫困户老人,只能在老人身体康复后匆匆赶回长沙探望;唐光泽日以继夜扑在卓福村脱贫攻坚第一线,与贫困户打成一片,却没有时间去照顾自己的孩子和奶奶,甚至在奶奶离开人世的最后一刻,他才匆匆忙忙赶回老家,见奶奶最后一面……用唐光泽的话说,驻村扶贫的这段时间里,扶贫队员早就把卓福村当成了自己的家,把卓福村村民当成自己的长辈、兄弟姐妹,他们最关心的就是如何让贫困户早日脱贫,脱贫之后不返贫。

扶贫关键在于‘造血’,贫困村除了要实现产业发展有保障外,更要培育好村里年轻一代,着力破解贫困状况的代际传递。驻村扶贫队着力解决“两不愁,三保障”问题的同时,还将目光瞄在学生教育和青年党员培育发展上。唐光泽介绍,通过省水利厅积极动员,全省水利行业为卓福村募集资金84万元,扶贫队用这笔资金成立思源基金,对卓福村考上大学、重点高中的学生进行奖励和资助。同时,工作队积极帮助家庭困难初中毕业生,联系就读湖南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优先选择高就业率的专业,并提供助学金和勤工俭学支持,先后安排11名符合条件的学生入学就读。

微信图片_20200105115406.jpg

卓福村村小贫困学子在长沙度过难忘的“六一”儿童节。

为了坚定贫困家庭学子的学习信心和努力方向,2019年“六一”儿童节期间,扶贫队放弃陪伴自家孩子的机会,组织卓福村村小的16名贫困学生来到长沙,参观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岳麓书院、省地质博物馆、科技馆和梅溪湖大剧院等地,让他们充分感受文化的魅力和科技的力量,在儿童的幼小心灵播撒希望的种子,在岁月的浇灌下逐渐发芽成长。唐光泽介绍,过去很多贫困家庭学子初中毕业后就随父母外出务工,一没文凭二没技术,从长远看既不利于学生个人发展,也不利于贫困家庭长久脱贫。如果一个贫困户家里培养出一名大学生或是一名技术人才,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家庭长久脱贫问题,才能真正地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就会给这个家庭带来希望。

省水利厅驻村扶贫队的扶贫工作并没有因卓福村宣布脱贫而松懈。在他们的工作计划中,舞好党建龙头,为卓福村打造一支永不撤离的工作队写在最为显眼的地方。近年来,随着卓福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得到改善,不少年轻一代也选择回乡奋斗。在扶贫队的引导和鼓励下,卓福村村委党支部已经先后吸纳3名35岁以下的致富带头人为党员,充实卓福村党员干部脱贫致富带动力。唐光泽表示,2020年是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扶贫队也将继续驻守卓福村,同当地党员群众一起撸起柚子加油干,只争朝夕,不负韶华,带领群众共奔小康,奋进伟大新时代。

来源:红网

作者:杨朝文

编辑:王津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rednet.cn/content/2020/01/06/6503290.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