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小康”简史,我们即将迈入的时代门槛

来源:红网 编辑:刘经纶 2020-01-08 00:18:22
时刻新闻
—分享—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

惠此中国,以绥四方。

这是《诗经•大雅•民劳》中的四句诗,这应该是我们现在经常说的“小康”一词的最早记载。

诗的意思是“民众也劳累了,差不多可以稍稍休息啦;爱护城中的民众,来安抚四方。”彼时的“小康”与今天的“小康”,在语义和内涵上存在较大差别,但是很显然,生活的安定、从容等基础的意义,则是相通的。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如有不由此者,在势者去,众以为殃, 是谓小康。”在儒家的另一部经典《礼记》中,也出现了“小康”一词,其意义则有所扩展,成为仅次于“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的一种社会形态,用来描绘夏禹、商汤以及周代的文王、武王、成王、周公治下的盛世。

随着社会的进步,“小康”在国家的层面指代盛世,在个体家庭的层面,“小康”则逐渐有了生活“富裕”的意义,比如宋人洪迈所著《夷坚志》中就有“久困于穷,冀以小康”这样的句子。

明成祖朱棣更有“如得斯民小康,朕之愿也”之句,指的也是“富裕”之义。虽然有封建统治者自我标榜之嫌,但这也说明,至少在明代,“小康”就已经被统治者在国家层面予以提倡,以体现其“爱民如子”的仁慈。

“小康社会”历经千年期待,已扎根于我们民族的内心深处。近代以来,留下的是一段积贫积弱的历史痕迹,但是我们对“小康社会”追寻的脚步仍生生不息。

在鸦片战争的炮火声中,有识之士时刻不忘对“小康社会”执着的探寻。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把西方的基督教“平等”思想和古代的“大同”理想联系起来,创立了自己心中理想的“天国世界”:“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这是对我国古代“小康”及“大同”社会更具体、更理想化的阐释。

图为1919年3月长兴书局出版的维新派领袖康有为的著作《大同书》封面照。现收藏于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纪念馆。

孙中山先生根据传统儒家的道德伦理思想提出了 “天下为公” 的主张,创立了有名的“大同主义”及“三民主义”,创建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的实施方案,推翻了躺在“天朝上国”迷梦里的清政府,彻底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不过,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事实已经证明,虽然“小康”一直是升斗小民的梦想,但千百年来却从未实现过。于当时的民众而言,“小康”不过是挂在驴子面前的一束青草,只是被用来作为引诱驴子不停推磨前行的工具,可望而不可及。

伴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在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带领与指引下,中国人民经过浴血奋战和艰苦卓绝的斗争,在对“小康”及“大同”社会的追求中一路疾驰。

毛泽东1949年6月在《论人民民主专政》里说,经过人民共和国到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到达阶级的消灭和世界的大同。可见,只有进入到社会主义社会,真正的小康生活才成为了可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味着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将历史性地得到解决,中国人民将书写人类发展史上的伟大传奇。

而现代意义上的“小康”,始自改革开放之初。

1979年2月6日,邓小平在会见来访的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提出,中国现代化所要达到的是小康状态。他说:“翻两番,国民生产总值人均达到八百美元,就是到本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这个小康社会,叫做中国式的现代化。”“翻两番、小康社会、中国式的现代化,这些都是我们的新概念。”

图为邓小平会见西班牙工人社会党副总书记、政府副首相格拉。

1987年4月30日,邓小平在会见西班牙客人时明确提出了“三步走”的战略构思:“第一步在80年代翻一番。以1980年为基数,当时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只有250美元,翻一番,达到500美元,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是到20世纪末,再翻一番,人均达到1000美元,进入小康社会。第三步,在下世纪再用30到50年的时间,再翻两番,大体上达到人均4000美元,基本实现现代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在1987年10月举行的中共十三大上,邓小平“三步走”的战略构想被写进了大会的报告中,作为党和国家进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

1997年,江泽民在十五大报告中提出“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新任务。

2002年,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深刻分析了目前我国小康水平的特点,阐述了巩固和提高小康水平的长期性和艰巨性,进而提出了在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2003年,胡锦涛在江西考察工作时强调,要继承发扬党的优良革命传统,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

2007年,党的十七大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提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并在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17年10月18日,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

习近平说,从现在到二〇二〇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要按照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要求,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特别是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这是共产党人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作出的庄严承诺。

为此,党的十八大以来,尤其是党的十九大以来,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全党、全国人民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取得了卓越的成绩。

从吃得饱到吃得健康,从安居乐业到天蓝、地绿、水净,从“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物质憧憬,到“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精神期盼,从广大群众“有活干、有钱挣”,到越来越鼓的腰包;从越织越密的社保网,到拔地而起的保障房;从山区孩子手里热腾腾的营养午餐,到高考、户籍、司法等领域促进公平正义的改革措施纷纷出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掷地有声的宣示,正在这个5000年文明古国,激荡起小康生活的朵朵浪花。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2019年12月10日至12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这次会议既有“当前形势怎么看”的分析,又有“面对问题怎么办”的指引,还有“下步工作怎么干”的部署,这些瞄准发展质量与活力的经济工作安排,传递出加快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信心和勇气,笃实了老百姓如期实现小康的定力和底气。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不管时空怎么转变,我们对小康社会矢志不渝的艰苦求索却从未改变。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奋斗目标的第一步,也是关键一步。”小康,这个中国人孜孜以求的梦想,历经千年的期盼、百年的奋斗,距离我们已经触手可及。

汇聚攻坚力量,共圆小康梦想。在接下来的一年时间里,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人,都应该成为小康之路上砥砺奋进的劳动者,继续挥洒青春和热血,为国家发展、民族复兴、人民幸福携手前行,成就中华民族世世代代追寻的光荣与梦想。

红网时刻特约作者 观潮的螃蟹

来源:红网

编辑:刘经纶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rednet.cn/content/2020/01/08/6508005.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