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协委员向华代表医药卫生界作《提升现场急救能力迫在眉睫》的发言。
红网时刻1月14日讯(记者 潘锦 摄影 杨杨)近来,猝死事件频繁发生,集中反映了现场急救能力的不足。在省政协委员向华看来,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合格现场急救第一目击者严重不足;二是公共场所AED(自动体外除颤仪)配备远远不够;三是基层急救能力不足。
对心源性猝死患者的抢救应争分夺秒。一旦发生心脏骤停,在黄金救护时间内,急救车和专业救护人员往往无法赶到。这时,在现场的第一目击者才是最有可能把握生机、挽救生命的人。
可是,我国真正训练有素的“第一目击者”只有1%至5%左右。在长沙,每2000人中仅1人有过急救培训经历。在美国,AED的配备为每10万人接近400台,日本每10万人接近300台,但中国内地每10万人不到1台。据调查,湖南14个市州的96家县级医院急诊科普遍存在设备和力量不足、操作技术和流程不规范、人员不稳定等问题。
提升现场急救能力迫在眉睫,向华建议推动现场救护立法,多渠道推动全民参与急救普及教育,从法律、卫生、教育、科技、文化、企业、舆论等各方面组织和引导全社会广泛参与急救普及工作,加强公共场所AED等必要急救器具的配备,提高基层医疗机构急救水平。
目前,国家层面还没有现场救护相关法律和行政法规,公众急救面临因急救知识少“不会救”、急救设备少“不能救”、现场救人行为得不到法律保护“不敢救”的情况。
“建议将现场救护立法,从法律层面推动,形成政府主导、上下联动的机制。”向华说,要建立培训体系,配置场地设备,形成人人学急救、人人懂急救的氛围,让现场救护“敢救”“会救”“能救”。
同时,利用学术团体、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的优质资源,充分发挥红十字会、专业协会、医疗卫生机构急救专业的技术优势,广泛培训急救导师与公众,多渠道开展呼吸和心脏骤停、创伤、中毒、物理损害、自然灾害及重点病种急救自救知识技能普及。根据人口密度、流动量、分布距离等因素,按照救助者能够在3至5分钟之内获取AED并赶到患者身边的原则,在学校、机场、火车站、体育场馆等重要场所配置AED等必要急救器具和相关应急设备。
县级医院急诊科是急危重症抢救的第一线,是卒中、胸痛、创伤、急危重孕产妇、危重儿童和新生儿等5大急诊救治的第一环节。向华说,应加强县级医院急诊人员队伍建设和应急设备配置,切实提高县级医院急诊能力和急危重症患者救治水平。
来源:红网
作者:潘锦 摄影 杨杨
编辑:高芹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