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来袭,岳阳君山区融媒体中心持续发力做好宣传报道。
记者深入抗疫一线采访。
话筒、摄像机、鼠标都是他们的“武器”。
君山区融媒体中心调集精兵强将,奔赴一线报道基层抗疫现场。
红网时刻记者 潘锦 岳阳报道
记录,是我们的使命,
发声,是为守护人心安稳,
这个春节,注定不平凡。
一批又一批逆行者奔赴前线,与病毒抗战,
同路的,还有媒体人,
在一线为大家报道疫情最新消息。
不忘初心,挺身请战,
召必回、战必胜。
自抗疫战役打响以来,岳阳君山区融媒体中心持续发力,这段话是他们的心声,也是他们的承诺。无论是奔跑在现场的主播、记者、摄像,还是在岗位上不停忙碌的编审、编辑,携手并进,疫情不退人不退,话筒、摄像机、鼠标都是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的“武器”。
1月25日,大年初一。新冠肺炎疫情,让君山区融媒体中心全体成员紧急把状态从“过年模式”调整到“备战模式”。区融媒体中心主任王吉平召集班子成员卢拥政、邓亚杰,制定了工作方案,详细安排村村响广播、电视视频宣传工作,调集精兵强将,奔赴一线报道基层抗疫现场。
对接岳阳市新闻中心、对接区防疫办一线、汇总汇报信息……君山区融媒体中心副主任邓亚杰的手机最多一天接到了50多个电话,微信更是响个不停。没时间吃饭、没时间休息,只有忙不完的工作对接和采访安排。看到丈夫在一线忙碌,妻子带着孩子回到了娘家,只能每天在吃饭的空当,和他视频一会儿。“这段时间以来,我们没怎么见面,电话也很少打,每天就在微信里互报平安,互相鼓励。”
“家里安好!在一线工作的你,不仅要做好工作,还要保护好自己。”妻子在微信中对他说,有时间的话,就多开个视频,让我们看看你!
人民网发稿、湖南卫视发稿、红网发稿、岳阳日报发稿……短短几天时间内,君山区融媒体中心总编辑王琼向各级媒体发稿几十条。
《岳西“五老”筑牢“最后100米”防线》《君山区:党旗在疫情防控一线高高飘扬》……一篇篇有新闻点、有分量的稿子,通过她的笔端,向广大群众传递着君山区委、区政府打赢这场抗疫战的信心和决心。
“疫情当前,我们就是广大市民的眼睛,是他们的耳朵。代替他们去医院,去学校,去车站,向学者,向医生,向政府官员,提出他们最关心的话题。”王琼说,破谣言,维稳定,媒体人责任重大;聚人心,抗疫情,使命光荣。
“冯铁,下村里去采访一名党员。”新闻中心主任冯铁巴不得一天24小时能当48小时用。上午跑时政稿件、中午写稿、下午赴一线采访,已经成为他整个春节假期的工作常态。更多的时候,是他刚刚坐在办公室想打个盹,又收到采访通知。
于是,他在办公室见缝插针找时间休息,睡觉的时候都把设备抱在手里,做好随时出门准备。“从腊月廿八至今,大家都没有休息,有好几次都是开会到晚上十点半,我最大的感受是面对疫情,君山区严阵以待,大家都扭成了一股绳,形成合力,防控疫情。”冯铁说。
每天最早一个到,最晚一个走,戴丽萍是奋战在新闻一线年纪最大的记者。她身兼广播员、配音员、编辑多重身份。“五条、六条稿子,今天的广播稿件又要快点更新,不然信息滞后。”
戴丽萍是村村响广播配音员,从1月25日开始,君山区村村响广播从原来一天三次,每天半小时,增加到每个一小时滚动播报信息。戴丽萍的配音工作量不仅增加了三、四倍,每天还要编辑六条以上最新动态消息。“这几天嗓子都肿了,但这个时刻村村响的广播宣传对村民作用非常大,疫情当前,我们及时发声,就能够稳定人心。”
从大年初一开始,何瑶就几乎每天都在最前线,因此她必须尽量自我隔离,和家人分开。
“女儿送到奶奶家去了,我已经4天没见到她了。”放假前,何瑶就和女儿约好了假期七天在家陪她玩,哪里都不去,现在却一天都没有陪。
女儿打电话向她控诉“你骗人!你说话不算数,说好地陪我却一天都没有!”
何瑶坦言,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记录是使命,只有深入一线,才能采来更快更准确更权威的新闻。
摄影、摄像、微信编辑、舆情处理……记者何忠纯就像一个上了发条的陀螺,从大年初二一刻不停转到初七。他家住在许市镇,每天上班挂口、许市两地跑。有时候他就在办公室吃方便面、在办公室凑合睡一晚。
“老婆孩子在家里,没人搭把手,估计连饭都吃不上。”即便这样,何忠纯还是坚持在岗,随叫随到,“作为记者,我们没有节假日,随时处于待命状态,哪里需要我们都将第一时间赶赴现场。”
“90后”姚卓是君山区融媒体中心最年轻的记者。年纪小、单身、离家近,所有晚上的突发采访,都是他去。胖胖的身材,拿着全台最重的设备,上最晚的班,跑最远的路。才入行一年的他,没有经历过类似大型新闻战役,不知道原来新闻记者是这么苦和累。“之前总以为记者是很光鲜的职业,可以接触到形形色色的人。现在我如愿成为一名媒体人之后,才明白记者并不是在演播厅里做采访那么简单。”
连轴转的还有总编室的张一新、编辑室的孙常妹、王鑫、办公室的饶群,他们坚守岗位,默默地做好手头的工作。
来源:红网
作者:潘锦
编辑:张立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