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2日,长沙市第三医院,医护人员把一位确诊病例搀扶上用来转院的120专用救护车。图/记者杨旭
一辆辆负压救护车,在路上疾驰而过,和车上的医护人员一起,构建成新冠肺炎患者的移动防护“堡垒”。
“你说不怕肯定是假的,肯定怕。但是我们的防护措施已经做得很到位了。”作为一名专门运送确诊新冠肺炎患者的医护人员,这段时间里,李林已转运了近50人,“我觉得刚开始第一次接送病人的时候心里还是有些忐忑,慢慢的自己就有心得了,学会了更好地保护自己安慰病人。”
疫情也许暂时隔开了相爱的人,但不隔断爱。
2月12日下午,长沙市三医院隔离病房里面,刚确诊为新冠肺炎患者的80岁老人邹某等待着120转运人员,他们一会儿会接她去定点医院接受治疗。和她一同等待的,还有老人54岁的儿子。
14点43分,120负压转运车开进医院,在隔离楼下缓缓停车。接着一名医护人员下车进楼。5分钟后,老太太和这名医护人员出来了,从走出隔离楼的门口到进入转运车,两人一共花了16秒。
众多镜头对准了他们,记录下了这短暂而温暖的一刻。
16秒里6次点头宽慰
这名医护人员叫李林,今年42岁。他和同事从除夕那天开始接送病人,一天工作十七八个小时,持续到了现在。
从出门到上车,李林的左手一直紧紧搀着老人的胳膊,防止她跌倒。由于比老人高半个头,这给他的工作带来小麻烦,为了扶好老人,他不得不略微弓着腰,斜着身子,小心翼翼地扶老人慢慢前行。除了一只手扶人,他的另一只手还拿着一个红色的布袋,这是老人的行李。
“老太太自己走路都走不稳呐,她的行李我肯定得帮她提啊。”李林下班后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回忆这一幕情景,语气淡定。
而在走出隔离楼的门口到进入转运车的16秒,老人不断地向守卫自己的这位“白衣天使”讲话。但是隔着厚厚的防护服,加上室外的噪音,李林几乎无法把自己的话传达给老人,于是他只能尽力去听,并点头表示回应。在这16秒里,他一共点了6次头,第一次点了两下,第二次一连猛点4下。
为什么要那么频繁点头?“我第一眼看到她的时候,就见到她挺无助的样子,好像就不知道该怎么搞,毕竟七八十岁了。她问了我几个问题,她说医生呐,我这个病治不治得好啊,那个地方(定点医院)条件怎么样呐,感觉她就是有点不安。”李林说,“我说不要担心呐,治得好,我看你这个身体还行,应该可以的。我也就是一种宽慰她的心吧,心理治疗也很重要。”
古人说“最难风雨故人来”,对这位老人来说,“最难风雨医生来”,李林的到来和他的劝导给她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了”
把老人扶上车后,李林并没有立马出来再去接老人的儿子,而是在车上停留了将近3分钟,他弓着腰的背影仿佛被定格在了车上。
为什么要停留这么长时间?“因为老人本来就行动不便,加上这一路的车程,我们得要老人躺着,所以我得把担架调整好,然后帮老人躺下,以及调整她的睡姿等等都要布置好。”李林说。
把母子二人都接上车后,李林关上车门,护送他们去长沙市公共卫生救治中心接受治疗。刺耳的声音再次响起,转运负压车出发了。
面对病毒,李林和同事们选择迎难而上。4台负压转运车,60多人一天24小时轮班作业,最多的时候一天运送15趟,每次1到3位患者。这种天天和病毒“面对面”的工作,其承受的心理压力一般人无法想象。
“你说不怕肯定是假的,肯定怕。但是我们的防护措施已经做得很到位了。”谈起运送病人的风险,李林表示自己有一个心理适应过程,“我觉得刚开始第一次接送病人的时候心里还是有些忐忑,到现在已经转运了近50位病人了。慢慢的自己就有心得了,学会了更好地保护自己安慰病人。”
“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了。”李林说。
来源:红网
作者:於广强 夏盛 唐梦辉 杨旭
编辑:刘良骏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