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疾控战“疫”丨小家大担当 逆行主战场

来源:红网 作者:杨馥羽 王嫣 编辑:徐丹 2020-03-04 14:08:04
时刻新闻
—分享—

00.jpg

新晃疾控中心杨桂林(右二)一家,疫情期间,他们各自奋战在不同的战场上。吴小仙(左三),杨先槐(右一)。

红网时刻通讯员 杨馥羽 记者 王嫣 新晃报道

3月2日,杨桂林和老家的母亲视频。四十几天不见,一岁多的儿子对老爸竟爱理不理了,女儿却很开心:超过5分钟啦!

作为新晃县疾控中心主任、疫情防控队伍的领军人,这是杨桂林一个多月来和家人通话最久的一次。

湖南边陲小城新晃的正月是寂静的,只有各家厨房飘出的腊肉香还延续着“年”的味道。有这样一个家庭,因为疫情防控需要,他们向险而行,用无畏的心光点亮小城的万家灯火。

这一家子分别是:杨桂林——新晃疾控中心主任/党支部副书记、一线防控主力;妻子吴小仙——新晃定点医院隔离病房一线护士、最美逆行者;父亲杨先槐——新晃县凉伞镇桂林溪村党支部书记、基层防控组织人。肩上的使命让他们分别在疫情处置、医疗救治、基层防控的主战场整整坚守一个多月。母亲刘迎春带着孙子在距县城百多公里外的桂林溪村驻守大后方。

出击

1月22日,新晃县出现首例输入性新冠肺炎疑似病例。

作为新晃县疾病防控队伍的领军人,杨桂林拥有二十年临床、公卫以及疾病控制的丰富工作经验,肩负着百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使命,带领了一支时刻备战、随时冲锋的防疫战队,以专业技能护城护民,在危机四伏的防控一线锤炼党性,践行使命。

整个疫情防控中,杨桂林细致部署、周密安排、压实责任、靠前指挥。从应急队伍的组建,到专业人员的技术培训、制订方案、排兵布阵、研判疫情……每个决策的快速决断与执行,他都运筹帷幄。

11.jpg

杨桂林和同事搜寻排查。

为了追踪和排查密切接触者,杨桂林同流调人员整夜紧盯公安天眼系统摄像头搜寻排查,偶尔和衣休息片刻,第二天一早又出击流调一线。2月3日也是一个不眠之夜,在新晃卫健行政部门的组织下,对全县疫情防控风险进行评估分析,黎明时分将情况及时上报指挥部。这次评估意义非常,有效推动了新晃县疫情科学防控工作的进程。2月6日深夜11点30分,杨桂林带队赶往30公里外的乡镇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密切接触者管控的落实,直到2月7日凌晨2点回到中心,随即又组织流调专业人员进行讨论会商,研究下一步防控措施。等所有防控工作研讨部署就绪,天又亮了。

“以令率人不若身先”是杨桂林的真实写照,参与流行病学调查、追踪密接、样品采集、预防性及终末消毒等工作;深入医学观察隔离点和基层医疗机构进行技术指导,对定点医院收治的病例和疑似病例,对医学观察的留观病例及到期解除人员情况全部了如指掌、如数家珍。

从除夕到正月初七,杨桂林每天吃住在单位,饿了吃方便面,困了洗冷水脸。整个疫情期间,他每天都会在中心坐镇到深夜,每天至少连续工作十八个小时以上,通宵达旦已是常事。

哪里情况最复杂,哪里就有他的身影。所有人都心疼杨桂林的连轴转。食堂大师傅每次打饭都给他压得实实的,卫生员悄悄地给他铺上电热毯。他却开玩笑说自己体积大,又是共产党员,顶得上、扛得起、稳得住。

有这样的领头雁,新晃疾控人犹如高飞的雄鹰,敏锐、果敢地翱翔在与新冠肺炎做斗争的阵地前沿。

救护

2020年2月9日,感染科护士吴晓仙参与一线护理新冠肺炎患者的第10天。中午,她感觉乏力发热,当时立即测量了体温:37.5,肺部CT显示有炎症反应。

走进一个人的隔离间,房门在身后关上,眼泪的闸门哗地一下打开了。

12.jpg

吴晓仙换好了防护服,准备进入隔离病房。

就在几天前,新晃县人民医院医疗救治梯队组建,吴晓仙主动要求火速入列。这位心灵和名字一样高洁纯善的女子成了一线白衣战士。她发信息“征求”丈夫意见:护士长问我们,如果怕的话可以调到别的科室上班,我决定留在这里,你支持我吗?

杨桂林回复妻子:支持你!一定要做好防护。

之前的小小担心因为丈夫的信任和支持已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发自心底的骄傲和光荣——以战士的名义与亲密爱人比肩同行在抗击新冠肺炎的疫场。

为了控制感染风险,感染科采用了全封闭的不锈钢墙和不锈钢门。进了这道门,白天与黑夜已经与她们无关,某种意义上,生和死也无关了。晓仙和同事们熟练地给患者和疑似患者测体温、抽血、采集咽拭、输液。同时,病区消毒、整理设备、铺床、备物……这些琐碎的工作不光是忙碌,同样可能面临感染的风险。

密不透风的防护服是她们与病毒之间唯一的屏障,面对“全国医务人员确诊病例1716例,6人不幸死亡”的数字,吴晓仙何曾不知道自己面对的是什么。而在隔离区,对患者和疑似患者心理疏导同样占用了她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万一有什么意外,你一定把两个孩子带大,照顾好老人。”这是吴晓仙给杨桂林的最后嘱托。以最严的防护做最坏的打算——吴晓仙说这是隔离病房医护人员共同的心理。如果一定会有牺牲,吴晓仙和她的战友们决定让自己成为那个风口浪尖上挡枪的人。一身薄薄的白衣,就这样钢铁般地支撑起医者无我的杏林承诺。

吴晓仙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儿子1岁8个月,女儿读初中。两个孩子早在年前就送回乡下。她说,两口子轻装上阵无牵挂。真的可以那样轻松无牵挂吗?吴晓仙每次一出隔离病房就看信息,女儿常常发来弟弟的照片,还有网络上有关新冠肺炎疫情的新闻或者防护知识,口气俨然“防疫小行家”。儿子正月初三感冒了,咳嗽着哭喊着要妈妈,吴晓仙不忍心看见孩子哭泣,心疼得关了机。吴晓仙是疫场上的战士,而面对孩子,此时的她只是一个不知所措的母亲。

同在一线防控的凉伞镇卫生院院长姚立波得知这一情况,马上给孩子送去了感冒药。姚院长或许不知道,他的药剂和叮嘱是“战友”杨桂林和吴晓仙初三那天全部安全感的来源。

2月14日是个温馨的节日,也是吴晓仙解除隔离的日子,上天眷顾,此次仅因感冒引起一场虚惊。拿着结果正常的化验单和检测报告,吴晓仙哭了,又笑了……

晚上10点,杨桂林“提前”下班,给解除隔离的妻子一个深深的拥抱。2月14日,庚子鼠年第一次见面,他们轻轻地互道一声:新年快乐。

坚守

距离新晃县城一百多公里的凉伞镇,以晶凝滑嫩的凉伞豆腐而闻名。沿着凉伞河溯溪而上,一个517户人家的小村傍山而立,村庄前的桂林溪流水潺潺,常年清清朗朗、不疾不徐。这作风、这性格倒是像极了桂林溪村党支部书记杨先槐。

13.jpg

杨先槐在桂林溪村路口排查。

桂林溪村为落实上级下达的防控措施,早早把标语挂上,入村的路口把持得严严实实。杨先槐把127个回乡的年轻人都当成自己的儿子,接行李、端油茶、递热毛巾、嘘寒问暖,当然最重要的测体温和“你从哪里来”肯定不会忘。

一双老棉鞋、一件老棉衣、一只手电、一把测温枪,杨先槐就这样往返在乡间的小路上,丈量沟沟坎坎,用他的“枪”、用党赋予他的职责和使命守护桂林溪。走过多少夜路,风雪里摔了几次跤,被雨淋湿几件衣服,饿了就吃几个芍和洋芋……这些,村口的老槐树都知道。

面对春节返乡潮,杨先槐每天挨家挨户进行走访宣传、摸排调查、体温监测,对于环境清扫、表格上报、扶贫帮困等事务无一不亲力亲为。村里的值守点差不多变成了他在这个春节的家。连续4年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杨先槐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时候、大事难事横亘在面前的时候,从来都是第一个站出来、趟过去的人。

新年里,门口贴上“不予外出”,还被要求不准串门,这对儿子刚从武汉回来、又爱喝两杯的杨先金来说简直要了命。送去的标语都被他丢进灶塘烧了。为了说服这个倔老头,杨先槐可是费尽了功夫。油盐不进酒来敬,杨先槐把糯米酒温好,提着酒罐来到他家,两人隔着矮冬青篱笆,几杯下去划拳起来,爱串门的杨先金就这样乖乖在家待了十几天。

在杨先槐和村委会的安排部署下,桂林溪村的基层防控工作扎实稳固,深山里扎下了一道厚厚的防疫篱墙。

盼归

母亲刘迎春是桂林溪村的知心大嫂、贴心大妈。她把两个孙子接回村里,让在一线的儿子媳妇安心抗疫。

家里的电视从清早一直要放到睡觉,声音调得老大。家里活多,刘迎春没时间看,但从不放过任何一个关于“新冠肺炎”的信息。这天,她把炕上的腊肉取下放进谷仓储藏,“他俩都爱吃,今年还没尝一筷子”。刘迎春她把无处安放的牵挂,放在孙子孙女的一粥一饭里。

对于丈夫、儿子、媳妇的“不归家”,老人家笑笑:“只要一家人好好的,在哪里都是团圆。把仗打胜了,所有人才安全。”

来源:红网

作者:杨馥羽 王嫣

编辑:徐丹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rednet.cn/content/2020/03/04/6832822.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