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早,长沙①丨一位送报人的风雨30年:只管奔波 静候天明

来源:红网 作者:徐士洁 黎鑫 张兴莎 编辑:肖拓 2020-03-16 22:23:39
时刻新闻
—分享—

编者按:一场疫情,让曾经喧嚣的城市安静了下来。从1月到3月,我们众志成城,我们逾越寒冬,终于盼到了这带着芳香的初春。

从暂停到启动,城市活了,人们忙了。

清晨,巷口拐角包子铺冒起了一股股热气,拥挤的车流中响起了清脆的哨声,还有马路边挥动扫把的那一抹橙色……

谁在背后默默付出,谁给了我们最美好的早晨?

红网时刻新闻推出《早,长沙》系列微视频稿件,记录那些大家最熟悉又陌生的人间烟火味儿。

清晨5:00,长沙汽车东站门外,陈再英来到一酒店附近的报纸分发点。

陈再英每天早上4:00起床,8:00之前送完报。这种工作模式她已经坚持了30年。

在上世纪90年代,那时候很多读者会每天在门口等待送报人的到来。

如今,尽管有着多种渠道获取新闻,但仍有许多人选择读报。

为了防止报纸被雨水打湿,陈再英总会将报纸往门缝中塞得更深一些。

许多和陈再英熟络的读报人总在她送来报纸时留她坐会,但她总会飞速赶往下一个送报点。

红网时刻记者 徐士洁 黎鑫 长沙报道

清晨5:00,长沙汽车东站门外,橘黄色的路灯仿佛为街道铺上了一层温暖的薄纱。

不远处,陈再英骑着电动车,慢慢来到一酒店附近的报纸分发点,送了30年报纸的她,又要开启新一天的工作。

“虽然现在读报的人不多了,但我们还不能停下来。”陈再英说,每天早上4:00起床,5:30准时到达报纸分发点取报,8:30之前送完报纸……这种工作模式她已经坚持了30年,她不会因为读报的人少了,而放慢自己的脚步。毕竟,总有一部分读者,还在盼着他们。

在上世纪90年代,在互联网和手机移动终端没有普及之前,人们获取信息、了解时事的渠道主要依靠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介。“大家每天早上都盼着我呢。”谈及报纸兴旺的时候,陈再英一脸自豪地说,那时候的送报人主要靠骑自行车送报,无论风雨,他们都会准时准点将报纸送达。读者也非常渴望读报。

“遇到大风大雨的天气,我们就穿着雨衣雨靴,推着自行车走。”陈再英说,他们不敢耽误送报的时间,因为有些读者每天早上甚至只有等到她送来的报纸,才会进厨房做早餐,“报纸是他们的精神粮食。”

如今,尽管送报人的交通工具由自行车变成电动车、汽车,但不变的,依然是他们在黑暗中奔波的脚步!

“这么多年我骑坏了3辆自行车,10多辆电动车。”陈再英清楚地记得她与每一个交通工具的故事,也记得很多让她感到温馨的读者。每到过年的时候,家住烈士公园附近的几位退休老人,总会给她递上一个“小礼包”,里面装着1个苹果加几颗糖。“他们说,吃了就平平安安。”每每念及此事,陈再英总是觉得心里暖暖的。

送了30年报纸,陈再英也落下了很多“职业病”,包括胃病、风湿病等,但她总是轻言带过。

一份报纸里有万千世界,也有人世百态,但鲜少有黑暗中的送报人。明年,陈再英就要退休了。“我只希望接我班的人,能够继续穿上红马甲、骑上电动车,无论风雨,准时准点将报纸送到读者家门口,这样我就安心了。”

来源:红网

作者:徐士洁 黎鑫 张兴莎

编辑:肖拓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rednet.cn/content/2020/03/16/6866487.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