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年来,湖南不断加强红色文化建设,强“根”塑“魂”,打造社会经济发展的红色引擎。在湖湘这块红色文化的沃土上,29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158处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共同记录着时代的故事。
为进一步发挥好湖南红色文化的精神力量,不断实现红色文化的创新发展,弘扬社会正能量,红网时刻新闻推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巡礼”系列报道,带读者走近伟人故地,拂下文物藏品的岁月灰尘,用文字讲述背后的故事。
蔡和森纪念馆序厅内的蔡和森像。
红网时刻记者 王诗颖 长沙报道
100年前,正在法国留学的蔡和森给毛泽东寄去了一封6000多字的长信,在信中,第一次提出了“明目张胆正式成立一个中国共产党”的主张,毛泽东在给他的回信中写到,“见地极当,我没有一个字不赞同”。两封跨越大洋的信函传递着马克思主义和建党真理。
1895年,蔡和森在上海出生,4年后,随父母返乡,买下来位于现双峰县井字镇杨球村的光甲堂和30亩田土,全家在这里定居下来。1913年,他进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学习,期间,与毛泽东相识,开始了“恰同学少年”的新生活。
蔡和森纪念馆内景。
1919年,蔡和森、蔡畅、向警予等30多人远赴法国留学,在蒙达尼男子中学学习的四五个月的时间里,蔡和森通过法文字典猛看猛译各种法文版本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通过艰苦辛勤的努力,带来了丰硕的收获,蔡和森很快找到了用社会主义改造中国的对症之方,明确提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主张。
1920年7月,在留法新民学会会员的蒙达尼会议上,蔡和森明确提出组织共产党,力求改造新民学会。会后,他在写给毛泽东和陈独秀的三封信中准确、科学地阐明了共产党是“革命运动的发动者、宣传者、先锋队、作战部”,最早完整提出“中国共产党”全称和比较系统的建党理论。毛泽东复信深表赞同。
1921年底,归国后的蔡和森经人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为了培养更多的革命干部、传播新思想,蔡和森、瞿秋白等人创办了上海大学并撰写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部党史《中国共产党史的发展》。1922年,党的机关报《向导》在上海创刊。作为主编的蔡和森除了用“和森”署名发表了130篇文章外,还用“本报同人”“记者”等名发表文章宣传党的任务、统一战线方针,倡导工农运动,传播马列主义等。
1925年下半年,蔡和森辞去《向导》周报主编,前往莫斯科出席共产国际执委会的第六次扩大会议。1927年,国内形势急剧发展,为了加强党中央的领导力量,共产国际决定蔡和森回国工作。1931年6月,因叛徒出卖,蔡和森被捕,他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36岁。
在蔡和森36年的人生中,他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诠释了自己所提出的“党的纪律为铁的纪律”的科学论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树立了一面不倒的旗帜,成为了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楷模。80年代,双峰县委、县政府多次举办蔡和森同志纪念活动,修建了蔡和森同志纪念馆,现在已经成为宣传蔡和森光辉事迹的主要场所。
在蔡和森广场中央,矗立着“蔡和森同志光辉一家”群雕塑像。
如今蔡和森纪念馆前的蔡和森广场中央,矗立着“蔡和森同志光辉一家”群雕塑像,纪念馆主要收藏蔡和森、蔡畅从青少年时代勤奋学习到为中国革命奋斗终身的文物、实物、照片、著作等。2013年3月5日,蔡和森、蔡畅故居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自1988年开馆以来,共已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800多万人次,是湖南省首批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和森流血警予死,浩气巍然并世尊!”蔡和森以自己的智慧、行动,照亮了迷雾中的旧中国,他热烈呼唤的新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来源:红网
作者:王诗颖
编辑:廖浩宇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