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扶贫车间的“邵东模式”

来源:红网 作者:李慧 编辑:胡冲 2020-05-09 23:05:55
时刻新闻
—分享—

红网时刻记者 李慧 邵东报道

素有“百工之乡”“商贸之城”“民营之都”美誉的邵东,上世纪90年代中期就成为湖南省首个民营经济改革与发展实验区,也是全国民营经济最早活跃的地区之一。从“兴商建县”“兴工强县”到“兴工旺商”,邵东民营经济在县域经济中显示着强大的生命力。

邵东市民营经济活跃,劳动密集型企业多,小加工作坊多,箱包产业发达,用工需求大,是扶贫车间建设发展的有利催化剂。截至目前,邵东市共建成扶贫车间119个,吸纳就业人数4966人,吸纳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就业1637人,人均月工资达1665元,实现了26个乡镇全覆盖,“扶贫车间”成为邵东市贫困劳动力脱贫致富的新路子。

政策引导,场地设备培训“三奖补”

立足箱包、鞋业等劳动密集型企业数量多、产业规模大的优势,该市出台《关于加快就业扶贫车间建设促进农村贫困劳动力就业的实施方案》,对符合条件的扶贫车间由在场地租赁、设备采购、人员培训等方面给予奖补。

对吸纳劳动力就业10人(其中贫困劳动力不低于5人)以上的,给予一次性补助2-10万元;对购买加工箱包的电动缝纫机每台补助1500元,新购其他加工设备按购置价的30%予以补助;对吸纳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就业开展以工代训的就业扶贫车间,根据就业人数,每月每车间给予2000元至4000元不等培训补贴。

订单培训,种田、务工、顾家“三不误”

邵东市注重加强贫困群众的订单式技能培训,变“输血”为“造血”,每年定期组织开展电工、面点、化妆等技能培训。

邵东市堡面前乡荣兴村扶贫车间,村民正在忙着制作手提包。贫困户张利名身患残疾,很难找到工作,家中还有82岁的母亲要照料。现在村里引来企业办起扶贫车间,张利名一个月能增收1000元以上,实现了打工挣钱和照顾老人两不误。

大部分没有外出务工的农民利用农闲时间到扶贫车间务工,实现了种田、务工、顾家三不误的良好局面。目前全市共4000多名农村劳动力在扶贫车间就业,其中贫困劳动力2000余人,年均增收2万元左右。

利益链接,企业、群众、集体“三增收”

邵东市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扶贫车间管理的办法》,鼓励采取租赁民房、村部闲置房屋等方式开办扶贫车间。同时,对扶贫车间的税收实行优惠政策,50%奖励给村集体,50%奖励给扶贫车间,实现了企业增效、群众增收、集体经济壮大的多赢局面。

邵东市斫曹乡采用“企业+扶贫车间+村集体+贫困户”模式,引进湖南省隆源集团凯特伦皮具有限公司,推进“1+X”箱包加工扶贫车间项目。“1”即一个总部设长流村,建设标准化厂房800平方米,村集体占股5%;“X”即加工点分厂,覆盖马鞍塘、禾塘坪、雄鹰、檀树、群立等村,厂房采取租用闲置房屋的方式,村集体占股3%,形成以长流村为中心辐射其他村的箱包生产产业链。现在长流村村级集体实现了每年不少于5万元的收入。

邵东市因地制宜,采取“小分散、大集中”,结合“工业、商贸、种养”,通过“企业+扶贫车间+村集体+贫困户”“电商+扶贫车间”送货上门居家式等多种模式,推动扶贫车间多样化、多元化发展,走出一条农民增收,产业发展,企业壮大,多方共赢的“邵东模式”。

来源:红网

作者:李慧

编辑:胡冲

本文为湖南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n.rednet.cn/content/2020/05/09/7192500.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湖南频道首页